讓歷史文化名城“活起來”

原標題:讓歷史文化名城“活起來”

正在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草案)》提請審議。

與此前2005年版的保護條例相比,此次提請審議的條例草案不僅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範圍擴大至北京全部行政區域,還特別新增了“保護利用”一章,鼓勵和支持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名村傳統村落合理利用、有序開放。

怎麼保?怎麼用?如何“活起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話題登上了會上代表們的“熱搜榜”。

怎麼保?

保護對象分級分類管理

前門東區,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古老街區之一。2014年,這裡啓動恢復性修建。怎麼修?如何保?成了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必答題

老城保護,不僅僅侷限於保護某一棟老建築,而是要恢復和保護老城的肌理和文化。”市人大代表天街集團董事長李樺表示,此次提請審議的條例草案就將傳統衚衕、歷史街巷、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產,還有一些遺址等都納入到了老城保護的範圍內。

經過多年努力,清末湮滅的三里河水系重現;清末民初前門著名的四大商業街之一——西打磨廠街分段恢復;早已淪爲大雜院會館騰退修繕。前門東區在保護中重煥生機

與2005年版本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相比,這次修訂的條例草案,不僅擴大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範圍,同時還充實了保護內容。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辦公室主任劉玉芳表示,不僅僅是將保護的目光侷限在覈心區內,包括三山五園、三個文化帶等都涵蓋其中。此外,保護對象也擴展至街巷衚衕肌理、河湖水系、名木古樹等內容。對於不同的保護對象,還分別設立了分級分類管理措施。“比如,河湖水系要求不能改變走向和寬度;歷史文化街區不能改變衚衕肌理等。”

怎麼用?

合理用起來才能保護好

“合理利用纔是最好的保護。”李樺發現,有的歷史建築以前曾經修復過,但是由於沒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過了多少年再去看,發現老建築又破落了,或是又變成了大雜院。

保護政策有了,保護意識也有了,如何能讓保護更有延續性?李樺認爲,歷史建築的再利用非常重要,只有利用好了,才能實現可持續保護。

條例草案提出,鼓勵歷史建築結合自身特點和周邊區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和服務功能。

書店引入歷史建築,正陽書局走在了前面。作爲一家專營北京歷史文獻特色書店,正陽書局坐落在國家級文保單位——萬鬆老人塔。市人大代表、正陽書局負責人崔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書店是展示歷史文化名城魅力的窗口之一,在歷史建築中引入特色書店,以書爲媒講好北京故事,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

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秦紅嶺建議,採取小地塊定製型的更新模式,使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創產業、社區功能和開放空間有機結合,形成反映北京文化內涵的特色空間。可通過政策引導、費用減免、資金補助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活化利用。

這一建議,與李樺的想法不謀而合。“除了引入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和服務功能外,歷史建築想要再利用,可以嘗試與新興業態捆綁起來實現‘共生’。比如在歷史建築內引入一些文創機構,打造相關的文創品牌。”

怎麼“活起來”?

文化內涵要講得接地氣

老建築和新元素能融合嗎?會上,市人大代表、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劉紅宇表示,隨着時代變遷,歷史建築也要融入到現代經濟生活中。騰退的歷史建築不能一鎖了之,也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賣門票上,要用歷史文化來反哺百姓,滋養人們的生活。

“歷史文化遺產騰退修復後,需要通過多元化的展示手段,讓公衆特別是年輕人認識其文化價值。”秦紅嶺認爲,應推動文創產業和旅遊機構通過開發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衍生產品,構建文化與經濟之間的良性互促關係。同時,要重視發揮影像、照片、口述、實物等公共性記憶手段的民間文化傳承作用,保存好市井記憶,多視角傳承和宣傳北京歷史文化基因。

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內涵應與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相聯繫。市人大代表、北京海龍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於鵬以“三山五園”舉例說,這裡的傳播轉化和價值提升與政策要求和公衆期待還有較大差距。現狀IP打造運營,仍以簡單的歷史、建築元素複製拼接爲主,缺乏創新和個性,文化內涵沒有得到深層次的挖掘。建議賦予“三山五園”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場景呈現,如辦公、傢俱、玩具等,把經典文化潛移默化的融入百姓日常。再比如通過影視、遊戲、短視頻及文學創作、圖片應用等多種形式產出,實現多平臺多形式同步上線,形成聯動集成效應。(記者 張楠 於麗爽 王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