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衝擊面面觀系列六-東亞共榮理想 尚待各方努力

11月15日傳出的國際好消息,延宕多時的東協十國加五自貿協議,全稱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達成談判後正式簽署。值逢新冠疫情期間,各國領袖只能透過視訊遠距招呼和共同完成儀式。未來的一年裡,只要東協十國的過半成員和另五國的任三個走完國會程序,條約同意後即刻啓動實施。

除了有高達九成二的區內產品,都享有零關稅的待遇;更令人振奮的是,區內產地證明,也只須由單一國家來認定核給,所有的通關作業,則以電子公文書的跨境傳輸來做行政照會。歐盟國家,像是法國與蘇俄在內的智庫學者,對於這樣的發展鹹感振奮,他們注意到東亞區內關稅的巨幅減免,對於來自該地區進口品,歐盟與蘇聯的消費者都將因爲物價下調而受惠。

該地區不僅包含全球的三成人口,同時也是迄今爲止生產規模最大的自貿區協議。尤有甚者,打從開頭做倡議的東協十國,即着眼於能以區內生產鏈的加值和精細分工,進一步能爭取外來投資和技術移轉,以此來活絡南亞政經地位與資源開發的價值深化。歐盟國家目前從東協的進口總值1,250億歐元,從日、韓兩國的進口合計,將近1,100億歐元;然從中國大陸進口額,則爲3,600餘億歐元。

而這樣企圖宏偉的經貿緊密化,既追求國際能見度更有投資與就業創造,在過去的將近30年,就是東協國家創設東盟自貿區(AFTA)所念茲在茲的。做爲近千年以來,歐、亞貿易的海上通道和來自印度、中國與西方的文化次殖民地;更在冷戰的最高峰,必須迎對來自中南半島難民和可能的赤色擴散。

除了最初的泰國與印尼兩國,還有其後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此起彼落的積極帶動;這之外尚有隱身其後的日本商社,以及歐、美國家的經濟利益,尤其是他們在當地的採礦權與殖民時期所留存的政經關係。東協國家總能以交互出擊和各方交好的緩稱王戰略,一路迎對共產勢力的擴張、兩次的石油危機中國崛起競爭和金融海嘯衝擊,以迄於現下全球生產鏈的解構和重組。

誠然,完成RCEP的條約簽署,不過是下一回合勢力拉鋸的開始。打從印度參與的歷次談判,過程中的漫天開價,終究是欲拒還迎;到晚近發生的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衆議院提案通過的「東南亞戰略法案」,還等參議院做審議。至於澳洲第30任總理,Hon Scott Morrison,其全心追隨印太戰略的敵對構想,因而一再輕忽亞太經貿共榮的根本現實。

終於能拍板落槌,一方面有中、澳的晚近交惡,澳洲需要另起爐竈,可以迂迴涉入大陸市場的新路徑;再一方面,東北亞三強的自貿協議遲遲未決,可日、韓兩國在半導體和造船的競爭交惡,態勢趨向於產業供應的斷鏈;其三,由中國大陸推動的金磚BRICS與一帶一路,在南美洲已然發生後退鬆動。

至於先進國家在南亞和中東地區,長期支持準殖民體制與政經裙帶關係,其綿密政商拉攏與軍力的連番介入,長鞭效果還能鞏固渠等在東亞與第三世界的地位,向來就是司馬昭之心。日本基於印太戰略的考量,堅定等待印度的回頭之餘,也有二軍品牌在印度的投資風險和增加自本土輸出的利益。當然,東南亞國協一貫保持的警覺,就是共產國際的坐大和西方勢力的干預,以及會否在21世紀再次蔓燒的敵、我切割。

東亞區域共榮,誠屬於好事一樁;但百折千難的癡心多磨,懷璧其罪,則更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