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車平等根本臺式鄉願!」 他貼1圖直言:行人之於車輛就是交通弱者

臺灣交通亂象近年來引發熱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幾年來臺灣交通議題吵得沸沸揚揚,行人地獄、機車亂竄、汽車亂停等問題層出不窮,而針對不少人高喊「人車平等」、「互相尊重」,時常關注臺灣交通亂象的FB粉專《我是臺灣行人》分享了「交通階層」(Traffic Hierarchy)概念,透過確立交通優先性階層,以檢視道路環境的公平性。

《我是臺灣行人》近日上傳一則貼文,其中分享了「交通階層」(Traffic Hierarchy)概念,或就圖像稱爲交通金字塔,他在一份日文資料中看到,後來發現網上已經有很多英文的相關資料,對此他感嘆,「有時不免感到身爲後進國的悲哀,這些觀念都已經發展甚至落實多久,我們還在慢慢等它一站兩站三站旅行進臺灣。」

資料提到,「交通金字塔」是用來檢視道路環境的公平性。若將道路視爲一個小型社會,由行人、自行車、客車和卡車等組成,則維持社會的秩序與禮儀即是所有人的職責。然而,從速度和質量等物理量看來,行人和車輛並不對等。爲了糾正物理上的不平等,必須優先考慮到所謂的「交通弱者」在物理上的先天不利,而這種「交通弱者優先性」便是一套階層。

文章中解釋,所謂的交通優先性依序爲行人、自行車、公共交通車輛、商用車輛、多乘客車輛、單乘客車輛,其中作爲有血肉的行人優先等級最高,因爲他們的身體最容易受到傷害,其次是自行車,接着是公共性程度高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公車或路面電車,再來是送貨車、計程車等商業用車輛,最後是複數名乘客的自用車,以及公共性程度最低的單人的自用車。

對此,《我是臺灣行人》分析,若是將此概念套用到臺灣,還需要考量到機車,以及作爲商業用途,但體積與質量等物理量都不低的卡車、貨車等是否必須優先,他認爲,細節都可以調整,不過首要目的是確立階層的存在,並強調行人之於車輛就是「交通弱者」的地位,他也指出,車輛駕駛人的義務是保護脆弱的用路人,而不是反過來侵害,「愛喊什麼『人車平等』、『互相尊重』,只是完全昧於現實的臺式鄉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