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促進教育變革創新(人民時評)

人工智能支撐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跨越山海,推動教育更加公平、開放

通過雲平臺佈置電子作業,利用數據分析課堂學生學習行爲,推進學校管理流程邁向數字化……前不久,2022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在線上舉行,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企業代表等相聚“雲端”,暢敘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發展圖景

作爲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也爲教育現代化帶來更多可能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並先後啓動兩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工作;中央網信辦等八部門聯合認定一批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包括19個教育領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時代各種教育場景下智能治理機制;科技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將智能教育納入首批人工智能示範應用場景,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人工智能+教育”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爲教育變革創新注入強勁動能

“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就在身邊。音樂課上,虛擬數字人“元老師”跨越時空限制,帶領多所學校學生同唱一首歌;體育課上,學生開始跳繩項目測試,智能終端上實時顯示心率變化、跳繩次數平均速度等數據。技術改變課堂,潛力無限。比如,藉助虛擬現實技術,學生能夠模擬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魅力;通過增強現實技術體驗川劇變臉,平面課本知識變得可感可知。現實中,越來越多的學校已經開設或準備籌備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活動

“人工智能+教育”,變革教育生態。教、練、考、評、管各環節均有人工智能輔助,讓教師教得更好;虛實融合多場景教學、協同育人,讓學生學得更好;海量線上數據和逐漸強大的算力,讓學校管理更加精準。此外,在人工智能支撐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跨越山海,推動教育更加公平、開放。在西藏墨脫縣,得益於多媒體器材配備到雅魯藏布大峽谷深處、“智慧課堂”全覆蓋,門巴族孩子小學入學率實現100%。

我國發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備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比如,語音識別、視覺識別等技術世界領先;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彙集了海量的數據資源,2.91億在校學生和1844.37萬專任教師展現出豐富的應用需求;教育領域數字化基礎條件全面提檔升級,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學校配備的師生終端數量超過2800萬臺。也應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數字鴻溝”可能將部分學生排除在智能教育之外,數據收集、使用、分析等環節存在安全隱患,相關公共政策制定較爲滯後……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現代化,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課題

着眼未來,應攜手打造高質量、有溫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人機協作如何更聰明,人機對話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長期課題。一方面,技術應服務育人,在讓其“授業”“解惑”的同時,必須堅持教師“傳道”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人也要理解、善用技術,努力提升信息應用能力,讓人工智能更好輔助教學。教育是動態的、發展的,理性思考人與技術的關係,把握教育規律、用好技術手段、凝聚各方力量,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才能更好賦能教育現代化,培養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