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賦能美好未來 智能科技引領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3000家,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水平穩步提升。

近日,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天津召開。多位與會專家學者在接受人民網財經採訪時表示,隨着技術的不斷積累、迭代,人工智能有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要素智能化革新,釋放發展紅利,賦能美好未來要不斷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羣,推動智能科技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

如何打造高質量人工智能產業集羣?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工信部長肖亞慶介紹,截止目前,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3000家,已建成5G基站170萬個,培育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150家、連接工業設備超過7800萬臺(套)。

“我們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加快建設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推進製造業智能化改造,繼續深化開放合作,爲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肖亞慶說。

人民網財經瞭解到,本次大會吸引了256家參展單位,將展品、技術搬到了雲上,全方位地展現了智能科技爲各個領域帶來的全新變化,全面展示了智能領域高精尖的產品和技術。

“發展數字經濟,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羣,是‘十四五’和今後一段時期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方向。”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認爲,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是通過京津冀地區協同,發揮北京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核心產業發展優勢運用天津和河北豐富的應用場景,形成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部門融合產業部門的良性循環。

當前,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96355.9億元,是2013年的1.7倍,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爲8.4%。其中,天津地區生產總值15695.1億元。

新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算力與數據深度融合驅動。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黨組書記孟祥飛表示,要加強計算、數據、智能等自主可控數字底座構建,強化數字經濟發展中國產創新的國內大循環。京津冀區域發展數字經濟有顯著的產業和政策優勢,同時要支持政府可控、社會開放,具有第三方公信力機構的建設。

天津市將以數字經濟聯盟成立爲契機,更好推動京津冀三地數字經濟領域產業共生、資源共享、生態共築、發展共贏。”天津市委副書記張工說。

智能科技如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6月23日,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高峰論壇科創中國”智能科技助力“雙碳”論壇成功舉辦。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國際合作部部長羅暉在會上表示,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此次大會上,“雙碳”成爲熱點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教授王成山認爲,“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電力系統轉型對於我國實現“雙碳”戰略目標至關重要,承擔着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大使命。加強智能輸電、配電、用電建設,推動多能互補的智慧能源建設,對電力行業“雙碳”工作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24日,天津碳達峰碳中和運營服務中心在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城市能源革命高峰論壇上“雲揭牌”。天津市寶坻區的小辛碼頭村,正將陽光轉換爲廚房、大棚、充電樁裡的“綠電”。小村裡的光伏設備,是天津碳達峰碳中和運營服務中心具體實踐之一。

2021年,天津市制定了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和《天津市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條例》等政策措施和行動方案,爲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相關部署。

“科協組織要加強科學傳播、着力發現人才、促進成果轉化和堅持開放創新,提升全社會‘雙碳’意識,構建‘雙碳’人才發展環境,加強‘雙碳’應用場景落地,並推動‘雙碳’國際交流合作。”羅暉說。

“天津要繼續發揮‘科創中國’人才智力優勢,大力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智能技術,探索出具有天津特色的低碳綠色發展之路。”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延和表示,天津將進一步加強與各方交流合作,深化京津冀協同和津長合作機制,共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智能技術如何賦能社會經濟發展?

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駕駛等技術迅速發展,並形成了系列相關產業,陸續進入到消費者端。智能駕駛汽車、人臉識別技術、語音交互產品等,開始深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工作中。

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雲”上展廳展示了智慧燃氣、車路協同、低碳住宅等智能科技融合發展的最新成果,智能科技賦能美好生活已逐漸成爲現實。

“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抗擊新冠疫情和提高普惠醫療服務。爲了應對新冠疫情,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成爲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劉剛認爲,數字技術在精準醫療和遠程醫療領域的運用,使社會公衆能夠接受到更高質量和更加公平的醫療服務。

智能科技產業已經融入生產生活各個領域,成爲引領高質量發展、賦能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力量。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尹繼輝介紹,2021年,天津智能科技產業營業收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和限額以上信息服務業比重達到24.8%,比2020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全年累計完成產值1847億元,增加值累計增長9.1%;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634億元,同比增長15.2%,打造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此外,推動智能技術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也成爲大會熱點議題。劉剛表示,構建自主可控技術體系,是提升我國數字經濟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使命。在社會使命引導下,深科技創新和創業活動的涌現成爲推動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量。

“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各具優勢,兩者相互作用、深度融合,形成新的質量紅利、創新紅利和效率紅利,爲中國的經濟增長持續注入動力,成爲中國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大會上如此表示。(實習生李皓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