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些外賣平臺對消費者查詢商家資質設置障礙。例如消費者短時間內多次點擊查看相關平臺內的商家資質,會提示“出錯了,稍後再試”。外賣平臺則解釋稱,這並非是阻礙消費者的查詢,而是由於多次查詢觸發了“反爬蟲”技術,導致在一定時間段內無法再次查詢。
對於消費者反映的此類情況,司法部門進行公益調查並舉行了聽證會。儘管對於這種觸發“反爬蟲”技術的機制是否違反法定的公示義務,現行法律法規仍存在一定的解釋空間,但涉事平臺企業最終對產品進行了技術升級,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這說明技術從來都不會也不應成爲絆住用戶權益的門檻,否則只會給平臺自身設置獲得用戶信任的“障礙”。
消費者在外賣平臺或電商平臺上下單消費,爲了買到質量放心的產品或服務,謹慎起見,查詢商家資質是正常需求。因此,平臺審查並公示商家資質也是法定義務,必須要爲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查詢手段。出現所謂觸發“反爬蟲”技術的現象,表面看似乎是網絡信息安全和消費者知情權的衝突,但實質上,更像是平臺揣着明白裝糊塗,難免有故意設置技術門檻的嫌疑。
從技術層面審視,平臺所說的“反爬蟲”技術的目的是爲保護商家信息安全,對疑似爬取數據的設備及賬戶實行訪問限制,防止被他人利用“爬蟲”技術獲取商業信息,並非沒有道理。“爬蟲”是一種程序,可以自動蒐集互聯網上的網頁並獲取相關信息,最常見的是搜索引擎的應用。出於保護網絡安全與隱私的考慮,互聯網服務平臺確實有業內的通用規則來允許或不允許“爬蟲”對某些內容的抓取,也有一定的技術手段來防止過度乃至非法“爬取“。但就如專業人士建議,企業可以考慮通過設置複雜驗證碼或手機驗證碼、提高大數據算法功能、設立黑名單等方式,提高分辨真實消費者與“數據爬蟲機器人”的技術能力,平衡消費者權益和系統安全之間的關係。而對消費者查詢的“反爬蟲”策略,將消費者與“爬蟲”“一視同仁”,無形中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電子商務平臺對消費者查看經營者資質設置障礙是否違反公示義務並應受處罰,尚需在執法依據和標準上進一步釐清。但從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角度看,讓用戶放心消費纔是平臺的“最佳策略”和終極目標。事實也證明,經過司法機關調查發現,消費者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在不少外賣平臺上,有的經營者沒有公示營業執照及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有的食品經營者資質公示不清晰、識別度低;有的資質信息上傳不規範,增加了消費者的識別難度……平臺與其花心思“反爬蟲”,不如先用技術清一清平臺上的“害蟲”。
可以說,在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消費者查詢商家資質遇阻的現象說明,行業的健康規範發展仍有不少路要走。平臺企業只有用心從消費者需求角度善用技術,擔負起更強的企業社會責任,才能真正贏得和留住用戶,從而讓自己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