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討論:如何把握健康中國建設新機遇

編者的話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羣衆的共同追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出了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供了行動指南。面對人民羣衆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支撐作用。科技創新如何引領衛生健康事業新發展?“互聯網+醫療”新業態發展前景如何?如何讓醫學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本期觀察版刊發幾篇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以科技創新引領衛生健康事業新發展(人民觀察)

王 辰 吳沛新

人民日報》( 2020年11月13日 第 09 版)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羣衆的共同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爲科技工作的“四個面向”之一。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保障人類健康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四個面向”既爲我國科技發展明確了新座標,也爲我國醫學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提出,充分表明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已經成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堅定決心。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進程中,衛生健康事業始終與國家整體戰略緊密銜接併發揮着重要支撐作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在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方面下大功夫、真功夫。

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學技術發揮重大作用,爲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支撐。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頑強拼搏、英勇奮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爲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等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中國醫學科學院聞令而動、聽令而行,在病原確證、基因溯源、醫學實驗動物模型建立、核酸檢測、患者診治、藥物與疫苗研發、建設方艙醫院決策支持等方面多向發力,作出了積極貢獻,在重要領域取得了數個第一。如,率先發現新冠病毒並獲得全基因組序列,確認新冠病毒是本次疫情病原,是首批向全球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機構之一;建成首個新冠肺炎動物模型,對140多種藥物和23種疫苗進行評價,突破了疫苗和藥物從實驗室走向臨牀的關鍵技術瓶頸;率先驗證病毒經呼吸道飛沫、氣溶膠、糞口、結膜等途徑的傳播能力,爲完善診療方案提供支撐;率先報道新冠肺炎臨牀特徵、臨牀過程和危險因素,爲診斷方案制定提供依據;等等。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實踐再次證明,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要尊重科學、依靠科學。

當前,人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衛生健康事業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人民羣衆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還會持續快速增長,國家對醫學科技創新也將提出更高要求。與之相比,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形成整體優勢,在醫學科技創新的能力與產出、體系與機構、投入與支持等關鍵方面還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在:基礎研究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亟待加強,科技資源統籌機制和自主可控的創新體系有待完善,醫學科技創新投入與投向的引導性仍需提升,等等。我國醫學科技在總體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上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離爲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有力支撐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深度進軍,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求我們遵循醫學科技創新規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新型國家醫學科學院,使各類創新主體有效聯動,形成研究領域完整、學科體系完備、轉化平臺完善的協同創新網絡。新時代,我國醫學科技工作者肩負着更大的使命,需要有更大的擔當。

強佈局。健全科研佈局,需要整合國家最優醫學研究資源,按照國家戰略需求,採取“中心+網絡”的建設方式,進行優化組合、系統集成,實現基礎醫學、臨牀醫學、預防醫學、公共衛生、護理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衛生管理與政策等重要醫學學科領域的全覆蓋。將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醫學領域國家實驗室組建相結合,圍繞服務國家目標的重大科技命題持續攻關。同時,堅持開展長週期、高難度研究,培育立於全球醫學科技前沿、可承擔國家使命的創新戰略力量。

創機制。當前,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還面臨一些體制機制弊端的制約。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要求我們在尊重醫學研究特殊性和專業性的基礎上,借鑑國際經驗,加快推進設置合理的醫學學術與研究體系。建立健全體制機制要在載體平臺上下功夫,如構建能夠引領統籌國家醫學研究大格局的國家級醫學研究機構,開展高水平戰略與政策研究,爲國家醫學科技發展提供戰略、業務和組織保障,並能夠承擔引領我國醫學科技創新的職能。

重投入。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需要加大投入,這個投入是全方位的,不僅有經濟上的投入,還有人才隊伍上的投入。應當看到,世界醫學科技迅猛發展,對人民健康、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影響日益顯著。這些客觀情況要求我們的投入是動態的、連續的。可以設立常態化國家醫學健康科學基金,重點支持臨牀醫學、公共衛生學、轉化醫學研究以及基礎性科研工作,進一步提升醫學領域科技投入在國家總體科技投入中的佔比。

現在,築牢人民健康的堤壩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醫學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責任,在構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引領推動健康產業發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上作出應有貢獻,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作者分別爲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

讓醫學科技創新更多惠及民生(人民觀察)

付小兵

《人民日報》( 2020年11月13日 第 09 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我國醫藥衛生體系經受住了考驗,爲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國依然面臨多重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狀況,人民羣衆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也在持續快速增長,健康越來越成爲人民羣衆關心的重大民生福祉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如很多藥物、器械、設備依賴進口,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大多被國外壟斷,臨牀標準規範指南也大多借鑑國外等。這就要求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努力提高我國醫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以科技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全面推進,需要在醫療服務各個方面持續加大對科學技術的運用。目前,醫學和光學電子納米技術、大數據等綜合學科的結合極大地推動了醫學新技術、新設備和新藥品的發展,增強了醫學救治和醫療服務能力。比如,藥物研究已經從一種藥物適用於所有人羣,轉變爲根據基因組差異開發針對特定人羣的個體化藥物,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藥物活性、安全性和副作用進行臨牀結果評估預測,利用大數據手段能夠指導藥物的精準應用。又如,以前的醫療處置要憑經驗、循證作決策,現在可以通過分子影像、分子病理、分子診斷、組學分析、電子病歷、臨牀大數據、醫療信息等手段優化臨牀決策,並利用遠程醫療技術、數字醫療技術、手術機器人等提高診斷正確率。此外,在努力提高我國醫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還要集中力量發展一些前沿學科,如包括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微生物組學在內的生命組學及其技術等。再如,在醫療器械方面,要在數字化、遙測化、微創化、網絡化、智能化、小型化方面下功夫,在大數據與智能醫學方面,努力建立個性化診療模式。

只有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纔有可靠支撐。以創傷醫學爲例,我國創傷醫學原來在國際上默默無聞,現在發達國家提出要“向東方看”,爲什麼能實現這一轉變?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有關創面治療基礎研究與臨牀治療關鍵技術上實現了創新和突破。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以科技創新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最終目的是爲了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具體到病患羣體,醫學科技工作者要幫助他們解除痛苦,讓他們有機會和健康人一樣享受更美好、更有尊嚴的生活。我國創面患者每年超過3000萬人次。爲更好滿足患者需求,我們及時把創傷救治研發成果應用於臨牀救治,治癒了大量過去難以治癒的病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建成健康中國作爲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我們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新座標,激勵和鞭策我們勇攀科技高峰,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醫學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

(作者爲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

推動“互聯網+醫療”新業態加快發展

盧清君

《人民日報》( 2020年11月13日 第 09 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站位全局、着眼長遠,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出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明確提出要“推廣遠程醫療”。推廣遠程醫療是發展“互聯網+醫療”新業態的重要內容,是聚焦健康中國建設面臨問題和挑戰拿出的實招、硬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互聯網+醫療”在應對疫情、滿足人民羣衆就醫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示了互聯網賦能衛生健康事業的廣闊前景。“互聯網+醫療”能夠提升醫療衛生現代化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同時,“互聯網+醫療”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服務融合,爲健康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從診療服務方式看,出現了遠程醫療、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等新型服務形式。遠程醫療助力醫療機構之間會診幫扶,通過遠程會診轉診協同,能夠解決邀請方專科疑難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問題;藉助臨牀技能遠程培訓,能夠幫助基層提升常規醫療能力,推動分級診療。互聯網診療是指在醫療機構註冊的醫師,使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和“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患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與醫師交流病情,獲得繼續治療的電子處方並享受送藥到家服務,或接受醫師在線指導居家康復等。患者不必到醫院就能接受連續治療,服務效率顯著提高。互聯網醫院可成爲實體醫療的補充和延伸,利用本院或其他醫院的醫師開展互聯網診療,同時配合遠程醫療和智慧醫療體系,形成分級診療協同的閉環業務鏈。在互聯網醫院,患者可以實現醫學諮詢、預約就診、慢病管理、數據共享、藥事服務等,結合在線移動支付、藥品配送等,享受便捷就醫體驗。

從醫療保障結算服務看,“互聯網+醫療”新業態涵蓋在線支付、“一站式”結算等內容。具體來看,患者完成在線診療之後,支付、開票與費用報銷都能通過互聯網解決,患者能夠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務。當前,醫保異地就醫、跨域結算已經成爲一種剛需,驅動着數據授權共享、在線實時審覈、在線支付、金融服務、信息安全等技術不斷髮展,也帶動着相關技術產業的全面融合。

從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看,醫療健康大數據及其成果已成爲重要的資源和要素。大數據是人工智能技術向臨牀轉化的基礎和支撐。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廣泛應用,能夠爲醫療質量控制、醫療技術管理、診療行爲規範、合理用藥評估、服務流程優化、服務效率提升、醫療資源管理等提供數據支持。由此,患者可獲得專業就醫指導,實現健康實時監控與評估、疾病預警、慢病篩查等,提高健康管理和家庭保健水平;基層醫務人員可以獲得實時智能輔助指導,提升規範化醫療能力;專科醫師可以藉助智慧醫療科技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規範化培訓質量。實踐表明,建立合理有序的數據要素市場化機制,是促進醫療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

“智慧”化解“看病煩”與“就醫繁”、跨時空均衡配置醫療資源、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互聯網+醫療”新業態展現出廣闊發展圖景,但也要看到,新業態的發展還需要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要素市場化等方面解決好瓶頸問題。

實現技術創新,需要更好地將智能計算能力轉化爲符合臨牀需求的醫療科技。這對醫療數據的標準化、統一化等提出很高要求,推動醫療信息化系統不斷完善升級,向專科化、結構化、智能化發展。這就需要集成自然語義識別、語音識別、影像識別、數據挖掘等系列技術,引導信息化不斷創新升級。信息“新基建”、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大數據深度挖掘與關聯分析等技術具有巨大產業空間。

實現管理創新,需要整合各類系統資源,提升醫院管理效率、醫療數據管理效率。這就要求以問題和需求爲導向,做好智慧管理系統建設架構設計,提升醫院管理、醫療數據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同時,新技術驅動的新業務給醫療質量和患者隱私安全管理帶來了風險隱患,需要嚴格監管,強化醫療質量監管、保障數據信息安全。

推進醫療健康技術要素市場化,需要平衡好鼓勵創新和保障信息安全的關係。一方面,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識別等新技術不斷更新,推動智慧醫療科技不斷突破。另一方面,個人隱私權和數據成果產權等方面的保護措施尚待細化,數據授權使用管理細則尚待完善,數據質量、數據規模、數據維度及數據治理策略等方面尚待專業化。這迫切需要建立臨牀專家、技術工程師、管理者在數據使用中的權益和責任管理規範,促進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產業合理合法有序地挖掘數據價值。

(作者爲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中日友好醫院醫院發展辦公室主任)

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付立華

《人民日報》( 2020年11月13日 第 09 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動能和支撐。

健康中國建設既關乎民生福祉,又關乎國家全局與長遠發展、社會穩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健康科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動力所在,是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的重要支撐。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以科技創新爲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發展史,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正是依靠科學技術發展,人類才擁有了同疾病搏擊、戰勝大災大疫的有力武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能夠率先控制住疫情,離不開尊重科學、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科技賦能、科技支撐。從重大醫藥創制到高精尖醫療器械研發,醫療科技創新成果的廣泛應用,讓醫療“有藥用”“有良器”。從“指尖上的醫院”到“全週期智慧醫療”,信息網絡技術創新與醫療產業結合,讓人們能夠更方便地就醫看病。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爲科技創新提供了新機遇。隨着人民羣衆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健康產品、健康服務等總需求急劇增加,對健康產業規模、健康管理模式等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大健康產業是先進製造業和新興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以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爲先導,涵蓋醫療衛生、營養保健、健身休閒等健康服務功能的健康產業,已經成爲21世紀引導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產業。隨着生物、信息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科技發展、技術升級將推動產業進一步升級和融合,還將推動健康產業交叉匯聚、跨界融合發展。健康產業將與互聯網、現代農業、智能製造、文化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同時不斷催生各種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近年來,“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爲健康產業帶來重大變革,大健康產業形成了極具潛力的產業藍海。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推動健康科技創新。健康中國與科技創新融合將促進多個前沿學科交叉研究,從學科層面推動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包括醫學與光學、電子、材料、納米技術、生物信息、大數據結合等。推動健康科技創新要求我們做好多種前沿先進技術的落地和應用工作,而前沿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突破也將爲健康事業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並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要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高度推動健康科技創新,如促進醫研企結合,推進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創新主體高效協同發展;進一步健全科研基地、生物安全、技術評估、醫學研究標準與規範、醫學倫理與科研誠信、知識產權等保障機制;等等。

(作者爲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