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刊文:精英從來不是隻爲少數人服務的

(原標題:真正的精英)

日前,某知名財經作家在一檔節目中,說出一段讓人意外的話。

僅摘其中一部分。他說:“我是個挺精英主義者的。”“我認爲這個世界不需要那麼多人去同時思考那麼多問題。”“我只服務於少數的幾十萬人就夠了。”

精英,就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

我們來看一則新聞。

7月1日,許多市民自發來到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延喬路路牌下獻花。花束中一張卡片上寫着:“這盛世,如你們所願。”

通過電視劇《覺醒年代》,人們知道了陳獨秀的兒子、烈士陳延年陳喬年的事蹟。他們成爲新時代青年的偶像,是因爲他們爲了這片土地,流乾了最後一滴血。合肥的“延喬路”就是爲紀念他們而命名,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

在中華文化語境下,從古至今,精英從來不是隻爲少數人服務的,而是爲了更廣大的人民、爲了天下福祉。

范仲淹把這種精神概括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北宋張載總結爲“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近現代以來,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共產黨人和無數仁人志士,纔是我們這個民族真正的精英。

從中國歷史看,從古到今,精英從來不只是某個特定的階層、羣體的符號、標籤,更不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通行證,而是一種精神的外化,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擔當,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勇毅,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患。

如,戰爭年代,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獄中仍堅持鬥爭的江姐、因燒炭而犧牲的普通戰士張思德;建設時期,從兩彈一星功勳羣體,到石油戰線的鐵人王進喜;改革開放後,除了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們光彩照人,各領域都涌現出大批優秀代表人物,如工業領域的洪家光、高鳳林、寧允展、潘玉華等大國工匠……他(她)們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上,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