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8/24起排放福島核廢水入海 原能會打包票:對臺沒影響

福島第一核電廠。(本報系資料照)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預計最快將在8月24日啓動福島第一核電站含氚廢水排放工作,原能會表示,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評估結果,認爲日方的排放計劃造成的輻射影響幾可忽略;而根據我國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對臺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

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的作業規劃,是將儲存的含氚廢水經「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過濾處理,使氚以外各核種濃度低於日本核電廠排放安全限值,再抽取的海水稀釋廢水氚濃度至1500貝克/升(Bq/L)以下,爲日本核電廠氚排放限值6萬Bq/L的40分之1,或約爲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飲用水氚安全標準1萬Bq/L的7分之1,再經由海底隧道至離岸1公里處排放入海,每年排放氚總量爲22兆Bq,相當於核災前福島第一核電廠正常運轉的排放限值,排放作業預計將長達30年。

IAEA已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案,依據國際安全標準進行審查,並經5次赴日現場視察後,於今年7月4日公佈對該排放案的整體評估結果。IAEA認爲,日方的排放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排放作業對民衆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

原能會表示,我國爲妥善因應日本福島含氚廢水的排放作業,已超前部署,原能會於2020年成立跨部會平臺,秉持科學專業監測評估、參照國際標準嚴格監測、爲國人安全與健康把關等3項原則,執行掌握排放源頭資訊、強化海域與海產輻射監測、建立海洋擴散評估模式與建置資訊公開平臺等4項配套措施。

原能會說明,國內已透過原能會、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等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作爲,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的取樣檢測,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亦將持續進行漁產及海水監測,並將監測結果與日本排放前建立的背景資料庫進行比對分析,據以滾動調整監測計劃。

另原能會核研所已與氣象局合作,以100年日本福島事故後的10年曆史洋流資料,進行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的含氚廢水將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臺灣附近海域,而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10-6 ) Bq/L的範圍,遠低於臺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5x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Bq/L,對臺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