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師團紀彥看全球化 人類如魚與海共生

團紀新書《覓邂都市》在臺發表。(© Anew Chen/忠泰基金會提供)

「各式各樣的基地人類生活一樣,一定有隱藏的潛在因素。」日本建築師團紀彥,爲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規劃設計,做了這樣的註腳,對他而言,細心建築設計是透過和場所對話,從任何一處擷取景色以增加景色。團紀彥近日在臺發表建築著作《覓邂都市》,分享其執業過程實務經驗

不論是展現大自然與建築平衡之美的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或採用新舊融合手法改建的桃園機場第一航廈,團紀彥一向將自身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轉化在城市、建築設計上,他從執業過程中累積的經驗以及在大學任教時獲得的環境啓發,延伸出「共生的都市學」理論

團紀彥的共生思想,源自日本代謝派時期概念,他再將其內化透過作品,如京都西京運動公園等,剖析歸納建築與大地時間、環境間的共生型態,對於「共生」,他的體悟是「善用既存資源時空,絕不斷然切割空間歷史和大自然的連結,持續對話。」

他在《覓邂都市》中也談到了全球化對於建築、都市帶來的影響,他指出「我們應該格外注重存在於不同領域中的個別文化地域性,以及它們所發展出來的特色問題。」

團紀彥以洄游魚和非洄游魚來理解人類可被歸類爲二,但不論是何種習性,就像是在海洋中一起生活的魚類,而「20世紀就如同這兩種魚類一般,是個充滿意識型態糾葛時代,換個角度來看,這兩種魚類的類型不也象徵人類彼此之間對立的時代。」

他認爲今日的人們「不應再像是要從全球化走回在地化,或繼續過去單向順流的思考,而是從各自的在地元素中醞釀,尋求出一條可通往每個世界的新道路。」以東京爲例,他爬梳了東京的歷史脈絡,再從交通人文社區乃至植被等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線索,分享他觀察一個城市持續「代謝」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