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筆直的大道,兩旁民居鱗次櫛比,粉牆黛瓦。放眼望去,綠樹成蔭,小飯館特產店、小超市,一間挨着一間。

這裡是“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小崗村。1978年冬,18戶農民在一紙分田到戶的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乾”,從此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白短袖,黑布鞋,77歲的小崗村村民金昌一大早就在店裡忙活。嚴金昌是當年“大包乾”18位帶頭人之一。老嚴現在的家,前頭是店鋪,後面是小樓,中間一個大院子,栽花種草,“日子越過越美”。

近年來,小崗村改建新建了1200多套民居,村民們大都集中在3個社區居住。社區通水通氣綠化亮化,還建了垃圾中轉站,聘請了50多名保潔員

住房改善,是小崗村鉅變的一個縮影

清晨5點,天還沒亮,嚴德雙就翻身起牀,開着小車小溪河鎮趕。買上鱔魚公雞以及南瓜青菜……今年45歲的嚴德雙,和父親嚴金昌一塊兒經營一家農家樂。

從大包乾紀念館到“當年農家”景點,小崗村先後組織了50多個建設項目,通過承包、租賃、合作等方式,大力發展旅遊業。“主打紅色旅遊、鄉村旅遊和學生研學遊。”小崗村第一書記李錦柱說,去年小崗村遊客突破115萬人次。

隨着遊客越來越多,嚴德雙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人多時,遊客要排隊,家裡請人還忙不過來。”作爲店裡的大廚,嚴德雙採買、擇菜、翻炒忙不停,“累是累了點,但一年能掙二三十萬元。”

見到地帥時,他正站在田埂上,遙控指揮着無人機。“傍晚打藥正合適,不然天熱農藥蒸發了。無人機效率高,100多畝地3個小時就能打完藥。”周地帥說。

作爲小崗村的“90後”,今年已是周地帥種地的第四個年頭。周地帥過去在企業上班,見岳父流轉了600畝地經營,平日裡忙不過來,便辭去工作返鄉種田。“和原來不同,如今種地全是機械化。播種機收割機打漿機,我統統都得會操作。”周地帥說,自從有了新農機,種田效率高了不少。

蝦稻連作鴨稻共養,眼看其他村民用這法子提高了水稻產量,周地帥動了心。2018年,周地帥與鳳陽科技學校合作,種植有機稻。“選了60畝地試驗,施的是有機肥,灑的是生物農藥,試試看能不能提高品質、產量。”第二年,這60畝稻田畝產上了1400斤不說,有機稻加工成有機米,每斤能賣10元錢。

像周地帥這樣,經營50畝以上土地的“新農民”,小崗村有20多戶。2016年,小崗村與安徽農墾集團合作經營4300畝高標準農田;2018年,小崗村和黑龍江七星農場共建500畝現代農業示範種植基地。改善村內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示範推廣農墾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小崗村農業產出率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大提升。

李錦柱說,小崗村將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助力百姓奔着新的夢想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