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卓越的農村全科教師

2020年10月29日,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老師帶領西王學校鄉村學校少年宮孩子們學習航海模型製作。禹強雲攝/光明圖片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開展鄉村定向師範生培養工作,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圖爲該院定向師範生在三門峽市盧氏縣朱陽關鎮穆莊小學與小朋友一起玩呼啦圈。莊文斌攝/光明圖片

【專家視角】

編者按

培養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卓越全科教師,是有效緩解農村小學特別是鄉村教學點師資結構性缺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更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有力舉措。如何培養卓越農村全科教師,承擔卓越全科教師培養任務的本、專科師範院校,只有抓住關鍵、積極創新,通過思政浸潤涵育高尚師德、鄉土情懷,大力改革創新,突出一專多能、全面發展,把育人和育才更好地統籌起來。

1、一專多能,師德爲先

小學全科教師將要紮根農村,到邊遠貧困的地方從教,不僅需要“全科型”的專業知識與能力,也需要高尚的師德師風與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面對艱苦環境堅持不懈的頑強毅力,所以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尤爲重要,課程思政教學的意義也因此顯得更爲重大,爲此,承擔着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任務的本、專科師範院校要從三個層面抓好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一專多能”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全科型教師。

培養學校要依託專門的研究中心,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大綱修訂、育人資源開發、教學組織實施、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強化“思想價值引領”的功能,將知識、能力、價值塑造有效融合,貫穿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始終,形成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

依託專業建設,根據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體系中的不同課程,以及課程模塊所提煉的內容,通過思政要素、實施方法、育人目標、達成度等四個維度進行課程思政的規劃設計,並按照時間節點融入教學中,貫穿整個培養週期。

依託項目建設,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水平。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學校建設一批融入思政教育功能的示範課程,打造一批師德高尚、教學能力突出的課程思政教師和團隊,提煉一批課程思政經典案例,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和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小學全科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2、思政浸潤,自覺“下得去”

培養未來農村小學教師的課程,蘊涵着豐富的思政元素。比如,《小學教育基礎》蘊含了兒童觀、教師觀、教育觀等基本職業理念;《小學心理基礎》蘊含了健康的身心、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習慣、高尚的道德、積極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係等心理品質的要素;《教育政策法規》蘊含了法制觀念、教育情懷、師德師風等隱性教育內容,等等。作爲培養院校,要深入挖掘這些課程的思政元素,從知識的高度、長度、深度、寬度等四個維度出發,列出課程思政的要點,根據要點列出各門課程的思政內容,通過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等教學方式,對小學全科教師發揮思想價值引領作用,有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從知識的高度來講,主要涵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價值引領知識點,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的愛國主義精神,厚植他們爲黨盡責、爲國奉獻的深厚情感。

從知識的長度來講,主要涵蓋優秀傳統、發展歷史、典型案例、職業素質藝術審美、人文精神、敬業誠信等方面的知識點,提高小學全科教師崇高的師德修養和良好的專業精神。

從知識的深度來講,主要涵蓋科學精神、認知能力、探索創新、尊重生命、專業標準、艱苦奮鬥、系統思維、育人爲本等方面的知識點,提高他們堅定的專業信念和穩固的專業思想。

從知識寬度來講,通過鄉村小學教師的角色定位、風俗民情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民間傳統工藝的藝術特徵、民間故事的教育意蘊和生活哲理等知識點,全面提升小學全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自信與認同。

四個維度的有機結合,使課程思政內容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由淺到深,實現全覆蓋,將課程思政內容與學生職業能力有效結合起來,使他們在專業素養提升的過程中,內心生髮出“下得去”的自覺意識。

3、滋養情懷,才能“留得住”

小學全科教師的未來去向是農村學校或鄉村教學點。紮根農村、奉獻農村和關愛農村兒童、改變農村教育的強烈意願,是小學全科教師從事農村教育工作的思想先導和動力系統,也是其自身特質的核心和靈魂。因此對他們的培養,更需要保持教育的溫度,用教育情懷滋養他們的專業成長。

一是通過設置《教師倫理與鄉村情懷》等校本課程,將小學全科教師的道德倫理教育與鄉村教育情懷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他們對鄉村教育的情感驅動力。

二是通過案例教學法,選取張玉滾、張桂梅、支月英等紮根鄉村、無私奉獻的典型鄉村教師案例,激勵他們到農村從教,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爲農村以及邊遠地區的教育貢獻力量

三是邀請最美鄉村教師到學校作報告,走訪紮根鄉村學校的優秀校友,用他們的現身說法和切身體驗,培養小學全科教師強烈的從教意願,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激發他們高尚的鄉村教育情懷,爭做農村兒童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四是採用“本土化”培養,通過組織學生到鄉村支教、爲自己所在的小學編寫包括家鄉概況、歷史名人、地方物產、非遺文化等具有地方歷史文化意蘊的校本課程等方式,讓他們瞭解家鄉、熟悉家鄉,激起他們熱愛家鄉的崇高情懷以及未來振興鄉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肩負起熱愛鄉村教育、傳承鄉村文化、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與擔當,從而讓他們在“下得去”的基礎上“留得住”。

4、豐富形式,促進“教得好”

根據不同授課內容和小學全科教師未來就業的實際情況,培養院校的教師可採用“讀經典著作、講革命故事、唱紅色歌曲、議熱點難點、談理想信念”的教學方式,使課程思政更接地氣。

讀經典著作。把課程內容與經典著作理論學習結合起來,通過接力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養成辯證思維和科學的歷史觀與方法論,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接力誦讀《七律・長征》等詩詞,感悟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培養他們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以後在鄉村教學中將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講革命故事。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革命故事和歷史事件等,把紅色基因融入課程,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奉獻精神,使學生牢記小學全科教師的初心和使命,進一步堅定他們到農村去的信念,爲振興鄉村教育貢獻力量。

唱紅色歌曲。歌曲是時代的心聲,是歷史的見證。通過課前十分鐘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等紅色歌曲,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從紅色歌曲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把自己的滿腔熱情轉化爲奉獻鄉村教育的情感動力。

議熱點難點。結合課程內容,通過課前時政新聞播報、主題演講等活動,幫助學生多方位瞭解教學內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價值,瞭解國際、國內發展動態和學術觀點,幫助小學全科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從而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

談理想信念。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理想秀”徵集活動、志願者服務活動等,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將愛國心、強國志、報國行與他們紮根農村教育的實際行動緊密結合起來。可以說,豐富的教學資源,有效拓展了課程思政的知識廣度,既能摸得着時代的“天花板”,也能落在他們將來教育教學的“地板上”,增加了課程思政與學生專業成長的契合度,使他們在“下得去、留得住”的基礎上能夠“教得好”。

5、育人育才,實現“有發展”

師德與理念是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最基本要求,服務農村是其最終的培養目標。只有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構建育人育才協同體系,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才能突破教育價值旨歸的重點難點,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實現育人與育才相統一。

突出“三全育人”這個關鍵點。“三全育人”是育人育才並舉的關鍵點。不斷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健全和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把思想價值引領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和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着力學生的能力、素質和人格培養,讓他們全面健康成長成才,爲將來成爲農村卓越全科教師奠定堅實基礎。

突出育才這個着力點。卓越的才能是農村卓越全科教師的從業之本。高校―小學―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門聯手構建“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不斷創新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課證融通”,將教師資格證涵蓋的教育教學能力考覈內容有機融入日常教學,在提升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職業能力測試的通過率(教師資格證的獲取率);藉助師範生教學技能比賽、職業技能大賽、大學生科學文化藝術節、大學生藝術展演、週末文化廣場等途徑,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能,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才能,爲其將來從事農村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抓好綜合素質評價這個突破點。綜合素質評價是育人育才並舉的突破點。堅持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人”的理念,堅決破除“唯分數”評價癥結,建立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多元評價體系,構建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相評價、老師評價、家長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多主體評價機制,實施期中評價、期末評價、年度評價和畢業評價等評價方式,推動多元評價、多主體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教育和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爲他們畢業後能夠勝任鄉村全科教師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與過硬的專業基礎,使他們在“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礎上“有發展”。

(作者:高閏青,系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教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