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製品行業蓬勃發展 “全產業鏈模式”漸成常態

如今,隨便走進一家超市,都能看到琳琅滿目的乳製品櫃檯。隨着乳製品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印象中較爲單一的牛奶陣營不斷擴充,酸奶、奶酪、冰激淋乳粉等多口味多品類產品日新月異。乳製品市場的極大豐富是消費者對營養健康認知的普遍提升,更是乳製品行業蓬勃發展的證明。

你知道,小小的一杯牛奶,要經過多少道環節的堅守?目前,很多乳企從源頭牧草種植、奶牛飼養、生產加工物流倉儲、渠道管控再到售後服務……“種養結合”的全產業鏈模式讓一杯牛奶的品質實現全程可控。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用一個比喻對“全產業鏈”做了生動的詮釋:“從前,我們只是做‘蛋糕’的,有人爲我們提供小麥麪粉等等其他配料。現在,我們不僅做‘蛋糕’,還會自己種小麥、磨麪粉,直到產品最終生產上市,每個環節我們都參與其中,質量安全可以做到全程嚴格把控。”

規模化養殖科學也創新

“好牛產好奶”這是業內盛傳的一句話。從事乳業的人都明白,好的奶源才能生產好的乳製品,而好的奶源需要養好牛,照料好牛的飲食起居。在探訪伊利集團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時,基地負責人笑着說:“牛健不健康,看體型、看外貌,也看飲食居住條件。你們看,我們的牛多好看,大眼睛、雙眼皮、長睫毛,我們的牛可都是白富美高富帥!”

據介紹,牧場裡7000多頭牛全部荷斯坦牛。一頭牛每天的“伙食費”平均在80元至90元之間,比廠裡的員工一天的飯錢還多。“它們的‘飼料’都是精心科學配比,飲水都是礦泉水級別。”

據瞭解,當前,世界上乳用牛的品種很多,一般乳肉兼用牛有瑞士的西門塔爾牛、丹麥紅牛、中國育成的三河牛等品種,但是國內的乳用牛則主要是荷蘭的荷斯坦奶牛和英國的娟姍牛,由於娟姍牛產奶量相對較少,國內多數牧場以荷斯坦奶牛居多,該品種牛的特點就是產奶多,適用性好。

大衆眼中,奶牛養殖業也許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水平。許多參觀牧場的人都會問,現在一般一家奶農養多少頭牛?一個養殖戶需要幫工多少人?牛吃的都是自己種的牧草嗎?諸如此類問題,基地負責人表示:“不瞭解乳業的人,其實會有很多誤解,總以爲現在的養殖業還是一家養幾頭牛的狀態,其實現在已經沒有散養戶了,有些地方的養殖戶會加入合作社由專人管理養殖,乳製品加工企業對接的牧場奶牛存欄量不會少於300頭擠奶牛。而牛的‘吃食’既有自己種的牧草,也有從國外進口的精細飼料,這些都還需要科學配比。”

如今,規模化養殖已經成爲上游養殖業的發展常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近日接受採訪時提到:2008年,我國奶牛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不到20%,而到2019年已達到64%。

規模化養殖也意味着集中科學化管理。基地負責人介紹,爲了保證奶牛的身心舒適與健康,牧場配備可謂“精心”“精細”。“現在天氣炎熱,牧場配備噴淋設備,保證內部環境的涼爽舒適;牛的臥牀由木屑、沙子和乾溼分離後的牛糞組成,每天都有專人打掃、保證牛的舒適度;牧場還配有營養師,爲奶牛定製專屬配方,合理搭配營養;我們還配有按摩室、音樂廳,用來放鬆牛的心情。”

據瞭解,在牧場建設方面,許多乳企已經跨出國門。以伊利爲例,其在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等地積極整合全球優質奶源資源;同時,持續加強奶源建設的國際合作力度。截至目前,伊利的所有原料奶合作供應商已經全部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

除此之外,爲了實現對牧場和奶牛的精準管理,伊利建設了牧場管理雲系統,分佈全國各地的伊利牧場全部實現了高速互聯網接入;同時,伊利牧場爲奶牛佩戴計步器,通過全天候檢測奶牛的運動量,判斷奶牛的發情期及健康狀態,這些先進的互聯網管理方式有效提升了牧場規範化管理水平,提高了牧場經營收益。 對此,張劍秋說:“伊利是一個創新型的企業, 我們有很多創新舉措。簡單舉個例子,現在,一個伊利集團質量安全部門的經理可以通過手機app,查看到全國每個牧場的運行情況,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

近年來,伊利還將質量管理工作戰略從“質量領先3210戰略”升級爲“品質領先3310戰略”,持續升級全球質量管理體系,將嚴苛的質量管控標準貫穿於全球產業鏈。截止到2019年,伊利在檢驗設備投入方面累計達到了7.4億元。

追求卓越下的“自我限定”

質量安全是企業繞不開的話題,張劍秋說:“很多企業文化的第一條是核心價值觀,而伊利集團只有五個字:‘伊利即品質’,這不僅包括我們產品要追求卓越,也包括我們伊利人在做人做事上也要追求品質。”

系統科學化的上游養殖之外,伊利通過“自我限定”力求將品控做到極致。伊利集團總裁助理雲戰友介紹,在產品和乳品原料質量控制方面,伊利一直執行嚴於國家標準的原材料質量控制標準,不僅增加了衆多質量控制指標,而且對每項指標設定了極爲嚴格的限量值。以生鮮牛乳質量控制的部分指標爲例,伊利比國家標準多增設了5個衛生指標,同時對多項指標根據夏季和冬季作了明確規定,明顯高於國家統一標準要求。

雲戰友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從2010年開始,伊利通過推進“七個100%”(100%規模化牧場奶源基地;100%應用TMR全混合營養日糧技術;100%全株青貯和紫花苜蓿的使用;100%安裝和使用精準飼餵系統;100%配置奶牛臥牀及開展舒適度項目;100%機械化擠奶;100%提供嵌入式服務)、“三個全面升級”(指牛羣品質、飼草料質量和養殖技術的全面提升),生鮮乳蛋白質實現連續10年增長,2010年伊利生鮮乳蛋白質平均值是3.07g/100g,2020年1到6月份的平均值爲3.28g/100g;與此同時,2010年,伊利生鮮乳的菌落總數平均值爲21.87萬/ml,10年來逐年遞減,2020年1到6月的平均值爲1.77萬/ml。

雲戰友表示:“伊利生鮮乳的指標2010年就比國標好得多,而且越來越好。實際上,乳業國標是國家對生鮮乳要求的最低線,結合市場經濟和企業自身狀況,提高標準而非降低標準纔是對大企業有利的。”

在產品端,以純牛奶蛋白質含量爲例,伊利純牛奶爲3.2g,金典純牛奶爲3.6g,金典有機純牛奶和金典娟珊純牛奶均爲3.8g。相比之下,在中國市場上常見的幾款國外品牌純牛奶,蛋白質含量最高不超過3.8g,絕大部分產品在3.3g-3.5g之間。對此,雲戰友表示,伊利產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國標高許多,同時優於大部分國外同類產品。

在檢測過程中,伊利還設立了食品安全“三條線”,即在國標線的基礎上,伊利提升了50%的標準,制定了企標線;在企標線的基礎上,又提升了20%的標準,制定了內控線。企標線嚴於國標線,內控線嚴於企標線,進一步提升了企業自身食品安全的風險管控能力。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上游牧場受到直接影響,物流中斷、物資缺乏、資金緊張、技術薄弱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牧場的正常運營,危及到了產業鏈根基。面對這種情況,伊利從提供防疫指導、解決物資短缺、疏通物流梗阻、開通融資渠道、提供技術支持等多方面入手對牧場進行幫扶。

一直以來,作爲行業頭部企業,伊利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爲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了諸多幫助,僅金融幫扶一項,截至2020年6月30日,伊利已爲6768戶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融資金額達560.38億元。

近些年來,伊利憑藉對行業深刻的理解不斷深耕,初步實現了覆蓋亞洲、大洋洲、歐洲和美洲的全球資源網絡、全球研發網絡和全球市場網絡佈局。在牧場建設方面,大力探索奶業發展新模式,在創新研發方面,積極打造“全球智慧鏈”:歐洲有伊利歐洲研發中心,美洲有伊利主導實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在公益方面,伊利更是以實際行動幫扶積貧積弱的地區、羣體。

有業內人士認爲,隨着越來越多的企業加速全球佈局,乳製品行業將迎來日新月異的變革,以伊利爲代表的乳企在滿足國內消費市場的同時,其全球市場份額也將穩步提升,其創新的發展模式在推動國內乳業發展的同時也將助推全球奶業的轉型升級。(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