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4日報道 據瑞士《新蘇黎世報》網站9月12日報道,上海正爭當中國的智能駕駛中心。
據報道,當涉及制定將中國推向世界技術之巔的計劃時,地方政府在速度和規模方面都充滿動力。5日,上海市政府提出了一項旨在把這個經濟大都市變成智能駕駛中心的方案。僅僅一天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在北京宣佈了一項將幫助中國在關鍵技術方面實現全球突破的計劃。
上海預計,到2025年,該市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力爭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政府的新文件要求上海屆時“初步建成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體系”,在智能駕駛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並使“核心裝備初步實現自主配套”。
報道稱,上海是中國領先的汽車工業中心之一。2021年,該市共生產了283萬輛汽車。通用汽車和大衆汽車在該市運營大型工廠已有幾十年時間。特斯拉在該市南部建設的超級工廠在2019年投產。埃隆·馬斯克的這家公司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汽車銷量都不如在中國的銷量多。
上海的經濟規劃者首先關注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和解決方案。根據規劃,到2025年,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L2級)和有條件自動駕駛功能(L3級)汽車佔新車生產比例超過70%,具備高度自動駕駛功能(L4級及以上)汽車在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實現商業化應用。
按照上海的設想,未來科研院所和企業應該聯合起來,開發相應的存儲芯片、人工智能算法應用和激光雷達組件等。
近年來,中國在汽車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5年前世界還輕視來自中國南方深圳的比亞迪等製造商的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今天,中國的道路上擠滿了性能強大而時尚的國產電動汽車。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的電動汽車銷量超過中國。大衆汽車等曾經的領頭羊在中國也已經轉向。
與此同時,比亞迪、小鵬和蔚來等品牌也在努力征服國際市場。今年第二季度,比亞迪取代美國競爭對手特斯拉成爲市場領導者。4月至6月,總部設於深圳的這家公司交付了35.4萬輛電動汽車,同比增長了266%。
但對中國製造商來說,向自動駕駛進軍並非一定會成功。最大的障礙是獲得必要的技術。近年來,中國投入巨資發展自己的芯片產業。
爲了助力芯片產業發展壯大,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幾份旨在確保中國在未來幾年在重要關鍵技術上取得決定性突破的指導意見。會議要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並深化院士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