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立陶宛繼續挑戰中國核心利益 陸國關學者:未來不排除斷交

如果立陶宛繼續挑戰中國核心利益,大陸國關學者:未來雙方不排除斷交。(達志影像)

中國外交部10日下午宣佈,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中國大使。《環球時報》引述多名中歐關係學者分析,撤回大使的舉動在中國外交史上非常少見,說明立陶宛已觸犯到中國的核心利益,若未來立陶宛仍繼續其挑戰中國的舉動,不排除走到兩國斷交的局面。分析人士同時認爲,預計歐盟短期難就立陶宛一事上形成統一立場。

中國外交部在聲明中指出,做出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這一決定的原因是:「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反覆交涉、曉以利害,宣佈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觀察,從外交上來講,撤回大使是嚴重程度很高的一種行動,僅次於斷交。很顯然,中國對立陶宛近期的行爲予以了力度極大的反擊。

劉作奎表示,立陶宛允許民進黨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比此前捷克議員訪問臺灣還要更嚴重,因爲議員不能代表政府行爲,而立陶宛這次則是毫無疑問的政府行爲,因此,中方的反擊力度在意料之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指出,立陶宛在臺灣問題上觸犯到的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已直接影響到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中方召回大使的舉動意在向立方傳遞「絕不接受」的明確態度。這一舉動在中國外交的歷史上非常少見,也說明兩國關係已遇到嚴重挫折。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上一次召回駐外大使還要追溯到1995年,當時因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總統訪美,行程中有一站是赴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說,中方當時召回了時任駐美大使李道豫。

中國撤回駐立陶宛大使的舉動是否應被放在中歐關係的大「背景板」上審視?崔洪建認爲,中立關係的變化和當前中歐關係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有一定聯繫,但同時應注意到的是,中立關係也體現出諸多和中國與大多數歐洲國家關係不一樣的地方。

他進一步解釋,立陶宛近期對華態度的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國內政治變化與國際地緣變化產生「共振」——即立陶宛新政府在執政後對地緣政治的判斷髮生變化,再加上拜登政府上臺後對其施加的影響。因此,立陶宛在對外政策的堅定性上一向表現較差。

在互相召回大使後,中立關係和中歐關係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劉作奎認爲,倘若接下來立陶宛仍不斷絕與臺灣當局往來,中國和立陶宛的關係就很難出現改善的跡象。而此前立陶宛並未有什麼降低分歧的舉措,反而試圖升級事態,假如這樣的行爲越來越多,未來不排除兩國斷交的可能。

專注於臺海關係的復旦大學教授信強表示,中方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的舉動除考慮中立雙邊關係情況外,也有警告其他一些國家不要錯判形勢、步立陶宛後塵的意味,同時也是對美國政府的一次表態。

至於歐盟的反應,崔洪建表示,儘管歐盟一貫強調外交一致性,但在此事上可能會出現分化。一方面部分國家可能會對立陶宛表達某種支持,但其他國家則不會認同在涉臺問題上採用立陶宛的方式,預計歐盟不會在短期內就此事形成統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