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家庭孩子被迫要長大 放學先顧中風阿嬤

記者走訪家戶所得較低的數個縣市,發現家長失能、藥酒癮或虐兒的脆弱家庭,經過這場百年大疫情況更惡化,孩子難專注學業、被迫長大。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季相儒/攝影

弱勢家庭爲何難脫貧?記者走訪家戶所得較低的數個縣市,發現家長失能、藥酒癮或虐兒的脆弱家庭,經過這場百年大疫情況更惡化,有孩童需長時間照顧家中長者,無法專注學業,成爲「被迫長大的一羣」,恐影響往後發展,更難擺脫貧窮夢魘。

在收入較低的花東,兒少受虐比率高於其他縣市,疫情期間更爲嚴峻。據衛福部「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受虐者人數」統計,二○二一年臺東縣平均每一萬名兒少中,有八十七點六人是保護案件受虐者,全臺最高;花蓮縣爲五十八點七人,全臺次高。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醫師朱紹盈觀察,弱勢家庭多爲單親、隔代或隔隔代教養,從事低收入工作,疫情經濟不穩定,更衍生中年酗酒及家暴。現今離婚率高,夫妻帶着各自的小孩組成重組家庭,更可能出現家內性侵等高風險問題。

至於西部的嘉義縣,二○二一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七十九點二萬元,全臺倒數第三。嘉義家扶中心社工督導黃碧玉服務的一個隔代家庭,祖母扶養就讀國中的孫子,但去年祖母中風臥牀,少年變成照顧者,「他一天的開始是準備早餐,放學回家先幫阿嬤換尿布」,社工網絡提供協助,才能度過難關。

鄰近的雲林縣也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雲林家扶中心社工督導歐厚成說,約百分之五扶助家庭,孩子必須照顧生病臥牀的祖父母,「他們學習表現都不好,因爲家裡有太多事情要處理,讓人覺得不捨」。

家扶基金會社工處處長陳乘斌指出,家扶調查發現,疫情間許多孩子心理健康出狀況,因需負起家庭照顧責任,政府「社會安全網」得投入更多資源,幫助脆弱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