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時代的夢想:我們爲什麼上大學?

高校招生》訊 大學!這是我們現在每個人的夢想。可爲什麼有這樣的夢想?也許不是我們都曾想過的問題……“爲什麼要上大學?”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把這個問題改成“我們想從大學生活中得到什麼?上大學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不同的人,其看法可能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問題本就沒有標準答案

爲了更深入瞭解這一問題,我們特別採訪並整理了三個不同時代的人,同時也採訪到一些專家、在校大學生、90後高三考生等的觀點和態度,希望從他們的看法中讓剛剛步入高三的你,理清“爲什麼上大學”的原因。

調查:三個時代的夢想

“爲什麼上大學?”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問題,卻常常讓人感到迷惑。不同年代的人由於環境、時代等因素,對於上大學的態度各異。在此,我們特別整理了三個不同年代人的看法:即1977年恢復高考、1996年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和現在的90後高三考生。

1977年恢復高考:改變自己命運轉折點

背景還原:1977年冬天,中國關閉了11年的高考閘門終於再次開啓,570萬名考生如過江之鯽般地涌向考場。這是共和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這年的高考,積聚了太多的期望,這是一個民族對知識的渴求,是一個國家的時代拐點。

故事追溯:現任職於江蘇某事業單位的夏雪就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

爲什麼要上大學?她說,處於那個年代,要想出人頭地,唯有參加高考,走進大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上大學,想學習、愛學習是他們那一代青年的主流思想。大家都不想錯過參加高考、爭取在大學裡面繼續學習的機會,決定放手一搏。當時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大學,雖然對大學的概念很模糊,但大家都認爲走進大學,意味着一種身份,是改變自己命運的轉折點。

最終,她如願以償,走進了大學。她談到,要是當時沒有參加高考或者沒考上大學,不知現在的自己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現在,他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如今已成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各個領域的精英。

1996年高等教育並軌招生時代:爲了金飯碗工作

背景還原:1996年,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1997年,我國高等學校統一實行招生並軌,全部實行了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免費的午餐”沒有了。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範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並軌改革完成。

故事追溯:來自寧夏某中學的老師林海泉就趕上了這次改革。不包分配了,學費漲了,招生並軌了。

他說,由於自己是住校生,家在農村,一般一個月回一次家。而每天幾乎就只做兩件事:做題和看書。當時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家也是鉚足了勁兒想擠進大學。因爲那時周圍的同學都知道考上了大學就等於拿到了鐵飯碗考試那天,林海泉發揮很正常,只是他自己隱約感到,自己正處在一個改變人生命運的路口。

原想着上了大學就拿到了鐵飯碗,可是進去後就遇到了國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針政策爲指導,以獎學金制度和社會就業需求信息引導畢業生自主擇業。等到畢業時,他說雖然是自主擇業,但是工作並不難找。最後,林海泉比較順利地進入了高校。

最後,他表示,那個時候對上大學的目的很單純也很直接強烈,就是爲了找個金飯碗的工作。雖然中間經歷了一些改革,但他仍然感謝當初的選擇。

如今的90後:求知、工作、不被淘汰

背景還原:90年代的人,被稱爲“90後”。有個性,有膽識,這是對他們的褒揚之詞,同時,他們也被賦予了特別的標籤。有人說他們是非主流的一代,頹廢、叛逆、自以爲是也成爲了他們的特點。那麼,他們對高考、對大學究竟是如何看的呢?

故事追溯:記者前往成都市某所高三班級進行採訪,僅有少部分同學認爲上大學是爲了求知,鍛鍊綜合能力,爲自己以後的發展和深造做準備。大部分同學表示,上大學,就是爲了畢業後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但是看到現在大學生就業如此困難,覺得即使考上大學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不讀大學,將來在社會競爭中又明顯處於劣勢。理想和現實讓他們覺得很無奈。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爲,在父輩們的年代,上大學意味着驕傲和成功,動機也很簡單。可是在今天,上大學僅僅意味着不被淘汰。隨着逐年增高的高考錄取率和大學擴招,上大學越來越容易,可是發生在每個人心中的戰爭是愈演愈烈。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現實。

第二頁>>透視:大學究竟是什麼?

第三頁>>感悟:美好大學中的別樣生活

歡迎各教育機構、高校聯繫合作! 廣告:010—82558598

透視:大學究竟是什麼?

通過上述採訪調查,我們看到了不同時代對“爲什麼上大學”這一觀點的演變。那麼社會名人、教育學者、專家又是如何看待“上大學的目的”,他們的觀點透視,也許對你會有所啓發。

大學,遠不止學習知識,而是培養能力

熊丙奇:着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大教授

爲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對於考生來說,上大學的目的會各有不同,或許是探索知識,充實自己,或是爲了畢業後找個好工作,多賺錢,抑或是爲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我的觀點,大學,不僅是求知和求職,而是在求知中努力培養能力和素質。只有具備了強的能力、好的素質,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上大學的目標不能僅僅爲了就業找個好工作,更應該獲得職業發展和實現人生理想。

經常有人問我,你大學學的是什麼專業,是不是文科專業,是不是教育學。

我的回答,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我學的是電力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純工科。事實上,連我的高中同學,對於我現在成爲10多家報紙的專欄作者,也覺得不可思議。因爲我高中期間,最差的就是語文,而語文最差的是作文。

其實,從我個人的經歷看,大學讀什麼專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步入大學,應該要把專業作爲培養各種能力的載體,而能力才能幫助每個人取得職業生涯的良好發展。於今天的大學生而言,六大基本能力很重要——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與心理能力。這些能力,有很多是在課堂上就可以逐漸培養的,比如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或許你不喜歡某門課、某個老師,可如果換一個角度,你如果能把這麼不喜歡的課都能學好,是不是培養起了學習能力?要知道,未來的工作中,不是你喜歡做的工作你纔去做,不喜歡就不做。

從知識和技能角度分析,即使同學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是最新的知識和技能,等到你走上社會時,這些知識和技能也可能過時了。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其更新週期是三到五年,甚至更短。在這種情況下,唯一不過時的,是一個人基本的素質和能力,這些能幫你很快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適應新環境。

你的大學,爲了什麼而學

樑挺福: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計橋高考志願研究院副院長

爲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讀了十幾年的書,這個問題在不同階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是到了高中階段後纔開始有了大學的概念,但除北大、清華、復旦、人大和中科大(我所在的中學設立對考上這5所院校的學生給予1萬元的獎學金)外不知道還有什麼大學,當然這並不是什麼志向問題,而完全是信息封閉之下的模糊狀態。

我本人是上世紀90年代初參加高考的,當時自認爲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初步形成。回頭看來的確是開始形成了,但所形成的只是一個初始狀態,是在書本上形成的,並非是由生活體驗而來。那個時候對社會沒有認識,對人生沒有什麼深入思考,對就讀大學的理解大概也沒有超出安身立命這個範圍:爲了吃飯,好就業。

這點當然無可厚非。大家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學、讀熱門專業,有些人覺得這樣就能拿到就業的金飯碗,將來的生活一定衣食無憂。而我認爲,如果大學教育只能帶來物質上的財富,那還是失敗了。讓這些孩子能繼續接受精英教育,享受良好的校園氛圍,不僅能學到專業知識,還能得到更多鍛鍊能力、提升素質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寬闊的人生大路上從容地領跑,這纔是大學教育的目的。所以,大學絕對不是一個獨立的技能培訓車間,而是一個完整的人才製造工廠。

現在的大學,已經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學生提升自我、增長智慧場所。如果一個大學生到畢業的時候都沒有意會和做到這一點,那他的大學學費至少有一半是白交了。知識,在哪裡都可以學到。但是智慧的啓迪則要難得多,這需要一個好的場所和條件,通過各種方式,包括教、學來挖掘,通過各種東西來啓迪。大學恰恰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場所,它至少給了你一個新的視野和空間,讓你的人生智慧可以得到提升,當然很多人可能是事後才意識到的。

上大學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知識改變命運是真實的,但這還需要看你能不能在知識中領悟智慧,在智慧中找到機會,在機會到來時抓住自己的人生。對於廣大青年學子而言,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改變命運”只要不變成“學歷改變命運”,就依然具有普遍意義。

走“大學路”,也走出了人生路

肖娟羣:現任職於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近幾年在全國各大權威媒體上發表了大量關於“考試政策研究”“高考志願填報”的文章,參與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研究重大課題《高校招生考試製度改革研究一書的撰寫》。

“我爲什麼上大學?”這個問題放在十年前,我想我也是茫然的。頭腦裡能閃現出來的理由,應該和絕大多數高三學生朋友一樣:“爲了實現父母的殷切期望、爲了擺脫嚴峻的就業壓力找份好工作、爲了擁有更好的生活、爲了學好英語出國留學……”

十年後,回頭來看,這些理由有些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有些是現實所致,有些則顯得空洞飄渺。大學,其實是人生中最有價值、最黃金、最美好的時光。之於我而言,大學的意義更是深遠,在邁入大學之門以前,我從未曾想過大學將伴我一生。

2001年,帶着對大學的美好憧憬,我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並決心一定要好好把握。大學的校園環境、學習方法、教學模式以及視野機遇,與中學階段截然不同,這讓我爲之振奮。在大學裡,專業性的學習、豐富多彩的生活,讓我有了新生的感覺。

我的專業是教育學,既非管理、也非中文,但自己一直對文學寫作和管理工作抱有強烈的興趣,所以我一進學校就開始發表文章,進入社團參與學生工作。在研究生時期,當同班大部分同學只發表了一篇文章應付畢業時,我已經連續發表了三十餘篇文章,還參與了多個國家、教育部課題的研究和多部高考類研究書籍的撰寫。

廣闊的視野和各種際遇,爲我的大學生活增色不少。而社會實踐、課外活動,是大學生活中重要的第二課堂。從學習委員到宣傳部長再到學生會主席,每一次的實踐經歷,讓我成長、成熟起來。最終,大學給我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畢業時,我順利留校。而今,我從事的正是自己當初喜歡的管理和文字工作,工作的地點卻是自己未曾想過的如此美麗的象牙塔

回想大學本科、研究生這七年的種種經歷,一路走過來,我並不是沿着一個確定的軌跡行進的,當時的狀態就是希望在不斷的嘗試中鍛鍊自己、發現自己、提升自己,就業反倒成了這些嘗試的“附加值”。

“我爲什麼上大學?”這個問題放在今天,我的回答是:“我們上大學不僅僅爲了一張文憑,也不僅僅是爲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擁有一份高薪水,而是收穫一種經歷、收穫一種奮鬥價值觀、收穫一種人生。”

我走我的“大學路”,也走出了我的人生路。

第三頁>>感悟:美好大學中的別樣生活

歡迎各教育機構、高校聯繫合作! 廣告:010—82558598

感悟:美好大學中的別樣生活

專家們的觀點透視,想必讓你對“爲什麼上大學”有了新的認識。那麼正身處象牙塔的大學學子們,又會用怎樣的切身感悟帶給你不一樣的故事呢?

大學,用最美麗的姿態走下去

講述人:樑熠,廈門大學大三學生。

記得一個女孩曾怯怯地問過我,爲什麼我們要上大學。她成績不是很好,家長一味地逼着她學習,動輒用考不上大學你就沒出息來斥責她。遇到我時,她眼裡既有羨慕,又有幾分倔強和不甘。那時的我還剛剛踏入大學的門檻,自身尚且迷茫,而如今的我,已經擁有了太多的答案。

高三的我,大體和她一樣,大學只是家長口中一個遙遠而又模糊的名詞。懷着種種情緒,我終究是挺過了高三,走進了廈門大學。

那時剛剛開學,還沒褪去高三拘謹氣質的我,在校園的衆多社團納新面前徘徊不定。值得慶幸的是,我沒做那個沒勇氣的逃兵。報名表、面試、試用,每一個階段對我來說都是挑戰。報名表要如何填才能出彩,怎樣才能冷靜地通過花樣百出的面試。實際上,如果說大一是個學習如何做事的過程,大二,更多地偏向於如何做人。擔任了某部長職務的我,面試、培訓、考覈大一新生的時候,收穫依然豐富。怎樣通過簡單的試題和麪試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怎樣收納人心增強部員之間的凝聚力?這些問題,如果埋首書堆,如高三一般,是幾乎不可能得到答案的。這是大學給我的獨特財富,也是我將受用終生的記憶。

或許大部分大學生都有過在學生社團任職的經歷,而對於我來說,大學給我的人生塗抹下最特別的一筆,就是我在綠野協會的特殊經驗。這個以快樂環保爲宗旨的協會,卻給了我除環保之外更多的東西。

我從沒想過,可以在大學收穫如同一家人那樣親密的感情;我也沒有想過,在大學,可以如此地親近自然,在自然的懷抱裡享受寧靜和溫暖,拋開浮躁;我更沒有想過,在大學,居然可以這麼“瘋狂”:野外露營、夜行,圍着篝火,分享自己的童年,徹夜不眠地夜聊,看夜空裡最閃亮的那些星星……這些經歷,這些體驗,獨一無二,因爲它,我的大學,沒有變成第二個高三,沒有變成終日忙碌卻不知道在忙什麼的“忙”人。我甚至可以毫不猶豫地說,爲什麼要上大學,就是爲了這些不可再複製的經歷,就是爲了這些錯過就不再的體驗。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對那個女孩說,親愛的,你可以不上大學,但你會錯過太多東西。所以,爲什麼不上大學呢?大學給予你的不是一張文憑,而是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廣袤平臺,而最終關鍵亦都在你自己的選擇。這裡,是一個在你手中的世界,夢想可以實現,人生可以華麗蛻變,傳奇抑或平庸,在你一念之間。就算時光倒流人生重來無數遍,我依然,要上大學,收穫這枚人生裡最青春最飽滿的果實,然後,用最美好的姿態,走下去。

大學,一座知識與素養的桃源

講述人:白景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大四學生。

當背後黑板的倒計時定格歸零,當堆積如山的參考書隨溽熱的風成爲回憶,當南下或北上的列車平行駛出站臺,那些偷偷刻在桌角或寫滿本子扉頁的大學終於逐漸豐滿、真實起來,於是,我們懷着希冀與忐忑在心底慌忙寫下一句:“大學,我來了!”卻忘記了問自己爲什麼要來。

2008年9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大學生活,真切上演,直到現在,當我即將離開,我終於逐漸懂了,我爲什麼要來。

自由成長,全面發展偶爾徘徊於大學的林蔭道,聽着音樂,低頭踩過從葉子縫隙中漏下來的細碎陽光;偶爾在白楊中間的木椅上,吹着駛過耳畔的晚風,攤開一本書,不出聲;偶爾在籃球場上奔跑、跳躍,用每一條滲出汗液的毛孔呼吸暢快和自由……高中時代曾憧憬的自由成長,一一實現。

經歷過班長選舉的成功突圍,也體會過學生會幹事的落選;經歷過成功舉辦活動的興奮,也體會過創業策劃無人賞識的苦惱;有過在某部委實習的收穫,也有過在某市團委實習的窘迫;有過經歷層層考覈最終上崗的欣喜,也有過公司面試首輪被淘汰的經歷……成與敗,喜與憂,經歷過大學,生命纔可以如此厚重。

獨立生活,自我進取踏上列車的一剎那,就註定了父母不再是我們生活時刻存在的廕庇,今後我們要去獨自承接風雨。

於是,我們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從飲食起居到未來路上的跌倒後自己爬起;於是,我們要學會自己約束自己,從作息習慣、勞逸分配到今後的定位以及如何自我激勵、進取。

走進大學,你會聽到骨頭拔節的聲音,因爲你會逐漸學會獨立,學會自己關注自己的成長。

選擇多樣,收穫成長走進大學,眼前的路逐漸由答案唯一的單選題向結果多樣的主觀題演變。每一條通往未來的小徑上,都行進着追夢人。

於是,你會發現同班同學擁有迥異的課表,同宿舍的好友身在風格完全相反的社團,甚至寒暑假高中班級聚會,你會驚訝曾坐在你左手邊或右手邊的同桌,竟也有了跟你截然不同的選擇和規劃。

於是,你會發現身邊已經有人開始準備考研,在文字和圖形構築的世界裡奮戰。你開始察覺周圍已經有人開始進行實習,在真實的社會裡尋找自我價值。你開始懂得,多樣的選擇讓那些曾經說“大學,我來了”的孩子們有了各自的精彩。

走進大學,走進成長,走進歷練,走進知識和素質的桃源。

走進大學,珍惜自由,學會獨立,執着夢想,自我進取。

總有溫暖將你引向清澈的地方

講述人:汪東旭,四川大學大四學生。

今年大四的我,在川大讀中文,明年七月便會馬不停蹄地奔赴眼前的滾滾紅塵,去尋找我所憧憬的一些東西。總之,經過大學的學習或者說成長,我已經可以信心十足地面對即將出現的社會生活,並堅信高四那年寒假告誡自己的話:總有溫暖將你引向清澈的地方。

復讀的日子裡,我常在想,或許真像老羅說過的,我們這一輩年輕人,沒有什麼兵荒馬亂、生離死別的血淚人生。不緊不慢地生活到了十八九歲,在面對人生前途選擇的時候,有的人因爲自己內心的脆弱,選擇了逃避,甚至放棄。但對於大多數普通的青年學生來說,努力學習考上一所大學纔是正途。

讀大學之前,我似乎也一廂情願地以爲,大學僅僅是一張文憑,或者說,是所謂找工作的敲門磚。然而事實上,大學豈能如此簡單地一言以蔽之。任何階段的成長,都不能如此一概而論。大學所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廣闊嶄新的天地。我很慶幸在大學裡看了一百多本人文書籍,接受了很多優秀教師的教誨,更加慶幸認識了一羣有思想有抱負的同齡人。在他們之中,我樂得成爲一個聆聽者,去聆聽他們的吶喊,獲取他們的智慧,從而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強大,強大到我可以堅忍不拔地相信我所認爲正確的東西,來面對未知的前路。

有時我會很驚恐地假設,假如應屆那年我沒有一時頭腦發熱去復讀,如今我又是怎樣。雖說不一定會混得比現在差,但卻是我無法想象的情景。

大學,見證一路成長

講述人:葉婧,中國計量學院大三學生。對於上大學的目的,很多人都思索過。大學裡所上的課實在太滿,所教的東西實在太多。簡而言之卻也很好總結:如何做人和做事。我想,真正意義上明白成長,經歷歷練,纔是這塊躍向社會的巨大跳板所要帶給我們的啓示。

成長,在每個青春的春夏秋冬都鮮明瞭相同的主題。而大學時代的成長,更多是成人的標記。大學爲我們準備的,不再是單字片語的小道理,而是無窮無盡的大哲學。做人,是要做一個有智慧、有學問、對社會有用的人。而知識,無論在哪個時代,哪方地域,都會成爲不可缺少的力量。在大學,老師只是你的嚮導,課程只是你專業前程的培訓,更多的,是汲取於圖書館厚重的墨卷鋪陳之中。大把空餘的時間,和當初眼花繚亂的考試一樣,讓你手忙腳亂到毫無計劃。那時候,終於有一方空暇,幾分閒適的自己,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多讀書,讀好書。

求學即爲求知,是最基本要抵達的目的。不過我們也常說,既要會學又要會玩纔算聰明過人。大學的學習之餘,怎樣度過生活的時光也成了一門學問。其實除了這些,大學還有很多健康的娛樂和鍛鍊方式,比如五花八門的社團和學生會,就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而這兩者,也恰恰是邁入殘酷職場之前,我們進行歷練的小小縮影。在社團裡,不僅可以交到五湖四海又志趣相投的好夥伴,又是自己愛好以及才華展露的一個極大空間。這一次,全身心投入的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不再是年幼時抹着眼淚被壓力逼迫踏進的少年宮,也不是犧牲了多少歡笑和奔跑,換來樂器抑或畫板前的片刻不情願。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終究是一種幸福。

而學生會,更是一個鍛鍊自己頭腦、能力提升的最佳平臺。去學會怎樣和不同的人相處,去學習汲人之長、補己之短。“家”的文化背景,一旦根深蒂固,共同努力的同僚或許比同班同學還要親如弟兄姐妹。與此同時,一些兼職和實習也是大學爲我們提供的“特殊待遇”。井底之蛙所看到的風景,終於在形形色色的機會面前,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聞。

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大學不僅是一本值得永久收藏的青春紀念冊,也是一個不可失的天賜良機:在這裡,你會遇見幫你一起揹負行囊的旅伴,會感謝開導引路,給予你諄諄教誨的前輩和長者,最重要的是,你在這裡學會做事,學會愛人,學會成長。

相信通過前面不同主人公對大學的認識和感悟,你現在的胸中應對“爲什麼上大學”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大學,是我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李開復在寫給他女兒的一封信中就這樣提到:“在大學裡你會發現學習的真諦。最重要的不是你學到的具體知識,而是你學習新事物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所以,對於現在的各位來說,在這個揮灑汗水和奮力拼搏的階段,爲了心中的大學夢想,去追逐吧。正如哈佛大學的校訓:學習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呢?

歡迎各教育機構、高校聯繫合作! 廣告:010—8255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