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族系列1》一文看懂第三代半導體

各國及晶圓國際大廠的競爭白熱化,都想成爲第三代半導體的領導者,不斷擴張版圖。(示意圖/Shutterstock)

隨着5G、電動車、星鏈計劃的起飛,以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爲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快速崛起,競爭趨於白熱化,已經成爲美、中、歐、日等大國,以及國際IDM大廠角力重點。究竟它們有何魔力,成爲投資界的當紅炸子雞?

三代半導體比一比

還記得化學元素週期表嗎?橫行稱爲週期,縱列稱作族。現在最夯的三五族半導體就是元素週期表中,第三族和第五族形成的化合物,種類很多,例如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氮化鎵、碳化矽等。

而半導體顧名思義是導電能力介於導體及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從應用進程來劃分,可分爲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大家耳熟能詳的半導體晶圓、晶片的材料幾乎由第四族的矽(Si)組成,是第一代半導體材料,在積體電路領域不可撼動,主要應用在運算、儲存、感測上。

第二代半導體材料則是以砷化鎵、磷化銦等爲代表,在資料傳輸扮演神經運輸的角色,例如運用於手機及基地臺功率放大器;第三代半導體則是以碳化矽、氮化鎵、氧化鋅(ZnO)、金剛石、氮化鋁(AlN)爲代表的寬能隙半導體材料,具備高速、抗高溫高壓的特性,應用層面涵蓋車用二極體、5G、人造衛星、軍工國防等。所以,三五族涵蓋了第二代及第三代,是目前固態照明、光電及通訊產業相當重要的半導體材料。

財訊報導曾做出比喻,過去30年,臺積電、聯電擅長製造的邏輯IC,主要以矽爲材料,但有其弱點,以門爲比喻,用矽做的半導體,如同木門,一拉就能打開(從絕緣變成導電)。第二代或第三代半導體就像鐵門或金庫大門,需要很大力氣,施加大的電壓,才能讓半導體材料打開大門,讓電子通過。

因此,要處理高電壓、射頻信號,或信號轉換速度,第三代半導體都優於前兩代,開闢了廣闊的應用前景。尤其是氮化鎵、碳化矽最受到市場注目,這兩種材料應用領域稍有不同,目前氮化鎵多用於電壓900V以下之領域,例如充電器、基地臺、5G 通訊等產品;碳化矽則用於電壓超過1200V,例如電動車、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太陽能及離岸風電等綠能發電設備。

第三代半導體面臨成本高、產能低兩大考驗

第三代半導體複雜的製造流程、高昂的原材料、技術要求等,大幅提高量產難度,進一步擡高了成本。以碳化矽爲例,成本仍是打開市場的關鍵,因爲碳化矽基板製造困難,技術多掌握在美國科銳(Cree)、II-VI、羅姆半導體(ROHM)、英飛凌(Infineon)、意法半導體(STM)、三菱電機(Mitsubishi)、富士電機(Fuji Electric)等國際少數大廠手上,使得成本居高不下。

這些國際大廠主要以生產6吋碳化矽基板爲主流,並開始商業化,同時隨着技術不斷突破,明(2021)年可望大舉開出8吋基板產能。臺廠則以4吋爲主,6吋晶圓技術尚未規模化生產。不過,根據CASA統計,碳化矽價格近幾年快速下降,2020年較2017年下降五成以上。未來,隨着晶片品質提高、8吋產線規模化生產,可望顯現成本降低效應,推進碳化矽元件和模組普及。

除了成本關卡,產能也是問題所在,眼下全球碳化矽晶圓年產能約在40-60萬片,遠不能滿足電動車、智慧物聯網等下游市場強勁的需求,供給端成爲碳化矽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技術優勢帶來的穩定產能,將成爲廠商重要的競爭力。

第三代半導體競爭白熱化

儘管第三代半導體仍在初發展階段,但各國及晶圓廠的競爭早已白熱化,都想成爲第三代半導體的領導者,不斷擴張版圖。

羅姆半導體率先擴產,日本福岡的專門工廠已在今年1月落成,預計2022年正式量產,並以2025年奪下全球30%碳化矽晶圓市佔率爲目標。除此之外,還有企業透過合作、合併等手段實現版圖擴張,例如科銳與意法半導體擴大現有6吋SiC晶圓供應協議,金額超過8億美元。安森美以4.15億美元收購碳化矽供應商GTAT;聯電、鴻海則分別透過攜手封測廠、收購晶圓廠,切入第三代半導體。

除了半導體廠商的大動作之外,第三代半導體發展的另一大催化劑便是電動車,龍頭特斯拉一馬當先,Model 3車型搭載了以24個SiC-MOSFET爲功率模組所構成的逆變器;中國的比亞迪、蔚來、吉利也緊隨在後開始佈局。市場認爲,受惠於電動車發展,2021年碳化矽可望進入放量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