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草見一棵就要割一棵?沉迷養蛙小心「強迫傾向」

▲《旅行青蛙》風靡兩岸。(圖/記者陳怡伶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旅行青蛙》風靡兩岸,不少人有模有樣地分享「養蛙經」、做攻略筆記。不過,有專家提醒,要警惕「強迫傾向」,例如每隔10分鐘就要打開手機查看「蛙兒子」是否回家或出門、三葉草見一棵就要收割一棵、明信片特產一定要集齊等。

大陸廣東廣州日報》日前引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相蘭主任醫師表示,很多年輕人爲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離開自己出生的小地方大城市打拼,單身、獨居成爲這一代青年的常態,而年輕人總有一顆自由心,卻不可避免要忍受各種羈絆,於是在小青蛙身上寄託了某種理想

▲《旅行青蛙》風靡兩岸。(圖/記者劉亭攝)

王相蘭說,蛙出門在外,給家裡寄明信片,結交新朋友,回家時帶回來自遠方的特產,有時僅僅是一顆花菜或一個饅頭,都能讓玩家開心不已,而這些場景,對每個離家進入社會的青年來說都太過熟悉,「我現在扮演的不就是我家人的角色嗎?」

王相蘭認爲,這個遊戲之所以引起熱潮,除了能讓一些年輕人實現自我代入、排解孤獨寂寞的精神需求之外,也有很多人是被一些玩家「養蛙」日記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動,因此對這個遊戲產生好奇心。王相蘭表示,這類遊戲的成功,在於引發年輕人的羣體共鳴,形成一種小圈子亞文化,「在朋友圈裡曬明信片,能夠找到同道之人,產生歸屬感。」

▲《旅行青蛙》風靡兩岸。(圖/記者錢玉紘攝)

不過,王相蘭也提醒,一些有「強迫傾向」的玩家,如果每隔10分鐘就要打開手機查看「蛙兒子」是否回家、出門或寄了明信片,三葉草見一棵就要收割一棵,容不得它在院子存活太久,明信片、特產一定要集齊,如果有這些情況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最好能調適心理,必要時向心理醫生求助。

王相蘭認爲,在虛擬世界佛系養蛙」固然可以讓人獲得一些安慰,排解孤獨寂寞的情緒,但再有趣的遊戲也替代不了身邊真實可觸的生活和人際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常常會把自己的行爲歸咎於「強迫症」。不過,根據瞭解,強迫症是精神疾病,屬於焦慮症範疇,與「強迫傾向」不同,「強迫傾向」是一般人心理健康問題,屬於焦慮情緒的一部分,但如果這種情緒得不到及時疏導,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變爲強迫症。強迫傾向通常與壓力性格和成長環境有關,一般追求完美、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導致強迫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