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的,並不是單踏板模式

特斯拉的剎車問題不應該僅被歸結於單踏板模式,新技術的呈現需要過程智能電動汽車的普及也需要時間。

近期,一篇來自工信部的回信,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單踏板模式的思考。網友對特斯拉動能回收系統的安全性提出質疑,工信部給予迴應稱:制動能量回收與單踏板駕駛模式都是新能源汽車的新技術之一。這些技術並不是特斯拉特有技術,用戶在購買和使用相關新能源產品時,應熟悉新能源車輛技術特性,確保行車安全。

毫無疑問,這並不是工信部在給特斯拉“撐腰”,而是對制動能量回收和單踏板模式等新技術的肯定。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是強有力的,愛屋及烏,新能源汽車產業所帶來的其他技術,也同樣被寄予了足夠的寬容。

也許要求人們去公平的對待一件新生事物,還存在着些許困難,但滿是固有思維的偏見,肯定是人的不着調。就像一開始支付寶微信支付的推出一樣,新技術、新產品被主流市場所接受,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澱。

鴻溝”的存在

從鴻溝理論來看,無論是技術成熟度,還是主流市場的接受程度,單踏板模式依舊處於早期市場階段。相對應的,向前一步就是鴻溝所在,跨過去會迎來康莊大道,掉進去則會直接死亡。換句話說,也正是因爲這道虛幻且真實的鴻溝存在,單踏板模式才引來一羣又一羣人的“集火”。

事實上,在跨越鴻溝的這種特殊事件節點上,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對錯。畢竟,現實生活中,技術不成熟是真的,人們缺乏基本認知性也是真的。

在單踏板駕駛模式中,一般會給出強、弱動能回收兩種選項,如果想要嘗試一下全新的駕駛體驗,弱動能回收可以充當一個很不錯的過渡角色。當然,剛開始就去勾選強動能模式的駕駛員,不是天賦異稟,就是天然呆萌。

在強動能回收模式下,哪怕是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也會因爲把握不好踩踏力度,而開不穩一輛再普通不過的“新造車”。那羣“又菜又愛玩”的駕駛者所吐槽的也正是這種難以掌握的強動能回收模式。以至於,本來就沒有踏進主流市場的單踏板模式,隨着各種負面報道的紛紛到來,處境變得更加不妙起來。

按道理說,在這樣各種突發情況下,單踏板模式的推行應該悄悄摸摸,進入到一個潛移默化的階段,但“大聰明”特斯拉明顯不想這樣。當前段時間負面情緒都將矛頭指向特斯拉“剎車失靈”的時候,其官方竟然不僅再三強調“加強教育”,還直接在最新款車型上取消了弱能量回收制動選項,“強行安利”起了標準動能回收(強動能回收)?

拋開特斯拉的反向操作不提,雖然單踏板模式被各種吐槽,但現在依舊有一羣人對其喜愛有加,他們的大部分來自“極客”羣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狂熱技術愛好者。相對於期許穩定的守舊派,他們似乎更相信技術改變生活的理念,所以也更願意去了解究竟什麼是單踏板模式,什麼是動能回收。

淺析動能回收原理

在特斯拉的系統中,其實並不是一個“單踏板模式”,這其實是一組有關車輛操作的控制設置模式。

進入車輛控制界面後,把“動能回收”設置爲“標準”,“停止模式”設置爲“保持”,好了,我們常說的單踏板模式就打開了。

這種模式也很好理解,就是憑藉單一踏板,完成加速、剎車兩個操作,而動能回收則是其相對應的技術原理。

顧名思義,動能回收的意思可以簡單的理解爲:將汽車所產生的動能轉化爲電能,並進一步將電能儲存到電池的過程。以至於,現在的各種純電車型中,爲了實現更長的續航里程,往往就會用到這種被叫做動能回收的技術。

從原理上看,動能回收可以簡單地分爲制動回收和滑行回收兩種,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踩下了制動踏板,而一直被人們所吐槽的單踏板模式,就屬於滑行回收技術的一種。具體來說,兩者都與磁生電相關,當線圈磁場中旋轉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反向電流就會產生,隨着電流在線圈內流通,線圈在磁場的作用下,就會受到反方向安培力的作用,進而阻礙線圈的繼續旋轉,產生非常大的阻尼

磁生電原理中,需要特別留意的有兩點,一點是產生了電流,另一點是產生了反方向的安培力。對應到電動汽車中,磁生電主要是在電動機內部產生,這裡所使用的電動機也是經過特別研發設計的可變電機,具備將電能轉化爲動能,以及特殊情況下將動能轉化爲電能的雙重能力。

因爲電機和車輪是接耦在一起的,當汽車減速時,電機中的轉子永磁體會在車輪的帶動下依舊處於高速旋轉的狀態,此時的定子繞組線圈就相當於做了切割磁感線運動,進而產生了反向感應電流,並通過電機回充到電池中,實現特殊情況下的補能。涉及到整個過程,線圈中有了電流流動之後,磁場就會對轉子線圈產生反向安培力,作用到電機上,就會阻止轉子的旋轉,傳遞到車輪,進而就實現了類似剎車的效果。

蜜糖還是毒藥?

技術新不代表萬事大吉,但也不是萬事皆休。既要辯證,又要帶着發展的眼光去看。如果僅是劃定在汽車發展的範圍內,單踏板模式並沒有錯,但涉及到整個生活,當它直接威脅到人們生命安全時,那就必須好好去想一想,怎樣用更好更安全的方式推動新造車的發展。

首先,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駕駛習慣的遷移會帶來交通安全隱患。尤其是對於“老司機”們而言,當其駕駛電動汽車時,長年累月的燃油車駕駛經驗,反而更容易造成事故的發生——

對絕大多數駕駛員而言,自打進駕校起,一腳剎車、一腳油門的操作早已成爲思維定式

而最初教我們駕駛的教練,也總是敦敦教誨:上路時,右腳應該隨時準備準備踩下剎車踏板

然而,單踏板模式的出現,完全顛覆了已有的駕駛習慣。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其引導着駕駛員們去忽略剎車踏板的存在,並將注意力集中到唯一的加速踏板上。

那麼問題來了,當制動和加速同時存在於同一個踏板的時候,是車先混亂,還是人先混亂?

在“深踩加速、換腳深踩剎車”的邏輯已經根深蒂固的前提下,“深踩加速,鬆腳剎車”的駕駛邏輯,必然會引起潛意識與理智的碰撞。運氣好的,能及時踩對踏板,避免事故的發生;運氣不好,可能就是一腳電門,衝出了地平線。電車的響應速度很快,很難給出駕駛員合適的反應時間,一腳不慎,悔之晚矣。

而像這種淺顯又致命的道理,車企們沒有理由不知道。但爲了佔據更多的市場空間,甚至進一步替代掉傳統油車,新勢力車企們勢必會做出一些看起來不符合大衆審美、不耦合主流意識的科技創新,以彰顯其新事物的身份,並藉着各種機會,讓新事物變得符合大衆審美且耦合主流意識。所以說,當越來越多的人對新技術習以爲常,燃油車的時代也就有可能走向了黃昏。

總的來說,並不是在表述單踏板模式的存在能夠使得電車將油車替換掉,而是想表達當單踏板模式、自動駕駛、智能座艙、三電系統等創新技術的不斷深入人心,當它們把技術的壁壘逐漸堆砌,獨屬於新造車的護城河足以對傳統燃油車市場造成衝擊。

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雖然新造車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缺點,未來的路也不一定順暢,但我們始終堅信,只要堅持前行,它們的未來必定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