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江(左二)受邀參加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老兵你好》專題訪談。喻 言攝
一張方桌,幾個沙發。懷舊的軍旅物件、簡樸的陳列布置,處處散發着兵味。
聊天室的創建者名叫李東江,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爲“老連長”。這位老連長,是我軍“金湯橋連”第21任連長。戰場上,他浴血奮戰、英勇殺敵,榮立一等功;退役後,他初心不改,投身志願服務,贏得衆人稱讚。
在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老兵你好》專題訪談節目中,李東江將退休後參與退役軍人工作並創辦“東江聊天室”的故事娓娓道來:“這個聊天室,是模擬基層連隊的崗位和場景設立的。老兵們來到這裡,就像回到熟悉的連隊一樣……”
戰鬥英雄退役後爲何要創辦“聊天室”?這裡爲什麼被老兵們稱爲“解憂室”?讓我們走進“東江聊天室”,探詢老兵爲老兵服務的故事。
這個特殊陣地,由退役軍人合力築起
軍人退役回到地方,不但要適應新的環境,還會面臨一些實際困難。如何讓退役軍人延續軍隊光榮傳統,確保思想政治工作不斷線,成爲重慶市江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經常思索的問題。
作爲服務老兵的人,他們深知,連隊指導員這一角色在老兵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親和力。
藉助指導員這一角色開展工作,廣大退役軍人更容易接受。於是,“指導員在線”工作理念應運而生。通過不斷整合社會力量,江北區建立起以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爲依託,以心理諮詢、法律援助、家庭教育和人力資源等專業骨幹爲支撐的“指導員在線”工作團隊。
“退役軍人離開部隊後,需要‘貼心人’。作爲老黨員、老兵,我們更要在爲軍服務中發揮作用。”得知江北區建立退役軍人“指導員在線”後,許多退役軍人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
隨着工作逐步展開,“指導員在線”引起越來越多功臣模範退役軍人的關注。功臣模範退役軍人大多閱歷豐富、素質過硬、感召力強,是弘揚愛黨愛國、自信自強、敬業奉獻優良作風的重要力量。於是,江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探索“老兵服務老兵”工作模式,鼓勵全區數百位功臣模範退役軍人蔘與到退役軍人事務工作中來。
“時代楷模”馬善祥、全軍一級英模臧雷、“突擊英雄連”連長李東江等優秀退役軍人相繼加入團隊。他們充分發揮與老兵經歷相似、心理相通、感情相連的優勢,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等功臣李東江不但立過戰功,轉業後還有過曲折的人生過往。這些經歷讓他在老兵中有很高的聲望。“老連長是我們的驕傲,又是個熱心腸,大家有什麼事都願意找他。”很多老兵這樣說。
拉近情感距離、建立信任基礎,是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的前提。參與退役軍人工作的日子裡,李東江時不時會到服務場所走一走、轉一轉。見到戰友時,他會熱情地打招呼。漸漸地,找他一起“擺龍門陣”的老戰友越來越多。
“戰友戰友,親如兄弟。通過聊天交流的方式,爲戰友們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煩惱出出主意、想想辦法,我覺得這樣做很有意義。”樸實的話語,透露出李東江對退役戰友的情真意切。
“爲兵服務需要一個平臺,就像帶兵打仗一樣,有了陣地才能排兵佈陣。”與老兵接觸過程中,李東江有了一些心得。
2019年年底,在江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指導和幫助下,“東江聊天室”正式組建。李東江模仿連隊隊部結構,設立了連長、指導員、副連長、副指導員、文書和通信員等崗位。他們統籌各街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社會資源,心理諮詢、家庭教育和法律援助等專業骨幹各司其職、分工協作,聚合了一批有情懷、能力強的優秀退役軍人工作者共同爲老兵服務。
爲了拉近與老兵們的心理距離,李東江和戰友四處“淘寶”,徵集來許多軍旅物品:軍被、挎包、水壺、子彈殼…… 一件件見證着軍人摸爬滾打、艱苦奮鬥的老物件,讓走進聊天室的老兵頓生回“家”的親切感。
“雖然‘聊天室’是以我個人的名字命名,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團隊一直共同堅守着這方陣地。”李東江和戰友們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提出“這裡非戰場訓練場,開心聊天就行;這裡似連隊皆戰友,真心交流就好”的工作理念,倡導“讓聊天成爲引導思想的過程,將聊天貫穿服務老兵的全程”,爲退役軍人打造溫馨家園。
解心事 辦實事
這間“聊天室”,凝聚兵心士氣
“疫情無情人有情,雪中送炭暖人心”。“東江聊天室”裡掛着這樣一面錦旗。
“沒有想到,還能在異地他鄉得到戰友的幫助。”那名湖北籍老兵送來錦旗時的場景,江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歷歷在目。
2020年春節前夕,這名老兵訂好車票,與妻子一同來渝。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原來的安排,他們找不到住處。遇到困難的老兵,無意之中看到江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辦公地址示意牌,便硬着頭皮往裡走,想找“孃家人”尋求幫助。
那天,恰逢李東江在“聊天室”值班。李東江連忙握住老兵的手,傾聽他的訴說,安撫他的情緒。瞭解覈實老兵反映的情況後,李東江及時向局領導彙報並取得支持。
隨後,李東江一邊召集“副連長”張渝科採購生活必需品,一邊安排“通信員”肖虹宇協調當地街道爲老兵提供緊急救助,並在小範圍內募集部分救助金。
當李東江帶着“隊部”一行人來到老兵臨時入住的招待所,老兵感動得熱淚盈眶:“真是太感謝了!要不然,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說着,他向在場的戰友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戰友一家親。能爲老兵們做點事,我感到很高興。”這份由革命友誼凝結而成的同志情、戰友愛,感召和影響着李東江身邊每一個人。
2022年6月的一天,李東江和往常一樣,打算向微信羣的戰友們分享當天的新聞。不料,羣裡被130多條未讀記錄刷了屏。他連忙“爬樓”速覽,想弄清楚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番調查後,李東江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一名老兵向羣裡發送了一張照片,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看着大家的議論,李東江一下子眉頭緊皺。憑經驗判斷,這很可能是退役軍人在網上維權的訴求信號。
其實,李東江早就認識這名老兵。他是一名二等功臣,在戰鬥中失去右腿,退役後在地方工作。
“在羣裡議論這件事,一定另有隱情。”李東江和“指導員”唐翔碰頭商量後,決定找這名老兵好好聊聊。
“老連長,又來麻煩你了。”過了兩天,這名老兵拄着柺杖,一臉愁容地走進聊天室。經過促膝長談,他向李東江道出實情。原來,假肢輔具特別沉重,容易對膝蓋造成二次傷害。他想通過這種方式引起關注……
“咱們都是老兵,有了什麼困難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在網上發牢騷,既有損老兵形象,還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對吧?”李東江一席話入情入理。
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關鍵在人,要在得法。李東江深知,服務引導老兵,必須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隨後,李東江和唐翔一起商量辦法。他們積極瞭解覈實情況,又與退役軍人事務局有關科室進行溝通,最終爲這名老兵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
在“東江聊天室”的辦公桌上,有一沓厚厚的談話交流登記。權益維護、尋找戰友、法律援助、政策諮詢、困難幫扶……一頁頁信息詳細記錄着團隊爲兵服務的點點滴滴。“東江聊天室”創辦以來,先後接待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千餘人次,成功調解多起權益糾紛問題,收到大量錦旗、感謝信。
結合退役軍人工作特點,“東江聊天室”團隊通過思想上交流、情緒上疏導、生活上關愛、困難上扶持,用心用情服務退役軍人。“察言觀色‘望’喜憂,側耳恭聽‘聞’其詳,迴應關切‘融’真情,曉之以理‘化’心結,羣策羣力‘商’良策,和衷共濟‘合’力幫,思想引導‘揚’正氣。這是我們團隊總結出的‘七字訣’工作法。”在李東江和戰友們努力下,“東江聊天室”漸漸成爲優化服務保障的新載體、連接退役軍人的新紐帶,也被老兵們親切地稱爲“解憂室”。
“只要大家需要,我會竭盡所能爲老兵們做點事。團結戰友、幫助戰友,是我們永遠不變的情懷。”李東江說。
走出去 請進來
“身邊的榜樣最感人,親身的經歷最動人。老連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趕超的目標。”這一天,重慶某工廠的禮堂裡座無虛席。廠領導向全體員工發出“向老連長李東江學習”的號召,引發與會聽衆的強烈共鳴。
慶祝建軍95週年之際,李東江穿上老式軍裝,戴好軍功章,精神抖擻地站到講臺前,宣講國防故事,再現老黨員、老兵的風範。
“我一直對老連長很崇敬。之前,在電視上看到過他。今天,能現場聆聽他的報告,我很受教育和鼓舞。”曾獲重慶市“最美退役軍人”的蔣浩冬感慨地說。
這場紅色宣講會,是李東江以重慶“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身份深入基層開展國防教育的一個縮影。在黨政機關的會議室、在中學校園的大操場、在退役軍人培訓的課堂上,時常有李東江宣講的身影。
“強國必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古往今來,國家需要軍人來捍衛,軍人因報國而光榮……我堅信,把革命薪火代代傳承,讓英烈光芒照亮征程,我們定能在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奮勇爭先、衝鋒在前!”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後,李東江積極爲羣衆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雖然已經年過七旬,他堅毅的目光、利落的談吐,處處洋溢着軍人特有的精氣神。
平日裡,李東江除了在“東江聊天室”值班,還積極投身當地“老兵宣講團”的活動,常年受邀爲機關黨員、青年學生、部隊官兵以及社區羣衆義務上國防教育課。“我們既要坐下來同退役軍人聊,還要走出去向幹部羣衆講好軍人故事。這是‘東江聊天室’創辦以來做得最多的兩件事。”李東江說。
爲了把每一堂國防教育課講好,李東江經常和“東江聊天室”的戰友們一起精心備課。他們針對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確定選題、梳理觀點、遴選事例、規範用語。從擬寫教案到課件製作,再到脫稿試講,李東江一絲不苟。
江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唐朝波介紹,“東江聊天室”創辦3年多來,通過“走出去”作宣講報告,“請進來”聊天談心,在服務退役軍人工作中發揮了較好的思想引導作用。
如今,李東江已被退役軍人事務部聘爲“全國老兵宣講團”成員。當老連長的英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山城這間小小的“東江聊天室”裡,李東江和戰友們的故事仍在延續。
■李東江
我今年73歲,是一名光榮在黨54年的老黨員。我也是一個兵,一個經歷過戰火洗禮的老兵。很多人都喜歡稱呼我爲“老連長”。對我來說,這個稱謂代表着難以割捨的軍旅情懷。
“老連長”是刻在骨子裡的紅色血脈。我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母都是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黨員、老戰士,我身體裡天生流淌着軍人血液。18歲那年,我如願參軍,第二年光榮入黨。1978年,我從團司令部作訓參謀調任“金湯橋連”連長。接過前輩們鑄就的光榮戰旗,成爲這個赫赫有名的英雄連隊第21任連長,我倍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老連長”是經過戰場洗禮的特殊榮譽。當年,我奉命帶領全連奔赴保衛邊疆的最前線。作爲我軍主攻方向的尖刀連,我們打破了敵人“打不破的防線”,攻佔了敵人重兵把守的戰略要地。戰後,中央軍委授予我連“突擊英雄連”光榮稱號。然而,8名戰友永遠長眠在祖國邊疆,成爲我生命中不可言說的痛。
“老連長”是寫在我生命中的奮鬥初心。1985年初,我結束了16年軍旅生涯,回到地方。後來,我征戰商海,始終用黨性要求築牢思想防線,以軍人操守誠信經營,乾乾淨淨做事,坦坦蕩蕩做人。
退休後,我仍時刻關注老兵的現狀。2019年年底,我應邀加入退役軍人志願服務工作。在重慶市江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幫助下,我們創建了“東江聊天室”,爲解決老兵們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實際問題出主意、想辦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年多來,我們通過“走出去”作報告,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受衆人數已達數萬人次;通過“請進來”談心交心,接待退役軍人,爲老兵們解難幫困,有效搭建起退役軍人服務機構與老兵之間的溝通橋樑。
一朝從戎報國,一生本色不改。作爲一名黨員、老兵,我會牢記初心使命,做一名永遠奮鬥的共產黨員和讓黨放心的退役軍人。
(陳偉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