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士田兩次榮立一等功,因受戰傷被評爲六級傷殘軍人。1954年,他退役返鄉後,積極投身家鄉生產建設,對戰功一直緘口不提……”近日,身經百戰、戰功赫赫的96歲老兵葛士田“深藏功與名,居功不自傲”的感人事蹟,被搬上山東莘縣中小學思政課堂,成爲開展青少年國防教育的生動教材。
去年以來,山東省啓動革命老兵“紅色記憶”工程,對參戰老兵事蹟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一批像葛士田這樣功勳卓著的老兵進入公衆視野,讓一段段塵封的歷史呈現在世人眼前。
近年來,山東省全面開展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信息採集工作,整理出的一組數據給人警醒:全省健在的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和抗美援朝作戰老兵從2019年35867人、平均年齡87歲,到2022年25900人、平均年齡90歲,3年時間減少近萬人。
“老兵等不起,我們要與時間賽跑,留下他們的烽火記憶。”一場搶救性挖掘整理工作隨即展開。從去年開始,山東省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對2.8萬餘名健在革命老兵逐人建立檔案、拍攝口述視頻,錄製《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和抗美援朝作戰老兵向黨致敬》專題片,開展“紅色基因在傳承――聽老兵講述英雄故事”活動1800餘場次,製作省、市和136個縣(市、區)榮譽畫冊164本,整理高清視頻資料2萬小時。
記錄過程既有速度,更顯溫度。他們對身體較好的老兵全面收集整理資料和實物,應採盡採、不留遺憾;對因身體或其他原因不方便採訪拍攝的,充分挖掘利用現有資料整理成冊;對戰鬥經歷豐富、榮譽較多的老兵,組織專業力量深入挖掘。濱州市老兵薛貴生已93歲高齡,聽力衰減嚴重,而且記憶力不好,時常邊聊邊忘。工作人員耐心、用心開展工作,連續12次入戶完成採集。
整理、保護紅色記憶,是爲了更好傳承。該省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教育部門和黨校、黨史、檔案、圖書等相關單位,共建共享24個退役軍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105家紅色退役軍人服務站。他們共同推動紅色文化納入國民教育,面向廣大青少年羣體,深入開展“傾聽紅色故事,照亮成長之路”主題活動,加強“紅色文化特色示範課堂”建設,每年遴選推薦500節優秀課例在全省展評,推動革命老兵事蹟和精神轉化爲優質紅色教育資源。
據悉,該省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還推動各級結合“老兵永遠跟黨走――老兵宣講”實踐活動,累計建立老兵宣講隊伍366支,共1.8萬人參與,進校園宣講3000餘場次。在山東各地開展的“開學第一課”中,一位位耄耋老兵走進學校講故事、話傳統,一段段生動感人的口述歷史視頻在思政課堂上播放,學英雄、爭先進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風。(石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