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防疫 畫出熱區廣篩

鄭慧正醫師。(鄭慧正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退休醫師鄭慧正畢業於臺北醫學院、陽明大學臨牀醫學博士,曾赴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專長爲核共振影像醫學。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佈「校正迴歸」,鄭慧正認爲,其實就是代表我國的檢驗量能不足,上天多給了臺灣1年的時間準備,甚至還有其他各國的防疫政策可以抄襲,突然被抽考,才發現連模擬考、SOP筆記本都沒有,當然考試不及格。

鄭慧正表示,若用費用估算,普篩成本遠低於有確診者入住醫院醫療成本。根據陳部長表示新冠重症治療成本爲210萬/人,如果篩查10000位,陽性比例2%,重症比例爲20%,重症醫療成本爲8400萬而篩查成本1000/人,共1000萬,更重要的是及早了解這40人的行蹤,調整熱區範圍,超前部署。目前是因爲事前沒有準備好足夠的篩查量能,也不想面對真實的數據,一味想掩蓋。指揮中心應該定義有多少人確診,就要立刻成立快篩站,但未達門檻時就不用做,而不是讓地方政府各自爲政,應該用數據來做熱區精準管理

鄭慧正提及,指揮中心可以與如google map等單位合作每天描繪出熱區、如新北市長候友宜昨天分析確診個案指出,「因板橋東邊12裡有4座橋與萬華相鄰,而並非將整個板橋區畫入熱區;中和區只有八個裡列入熱區」,這樣的精準畫分,才能夠讓資源更精準的投入,針對熱區域也祭準四級的防疫措施,如非生活必需停止營業等。

鄭慧正認爲,此時就應畫分出熱點區與非熱區,非熱區的民衆仍可以正常心生活,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即可,也要避免到熱區,而熱區則應改爲居家上班等形式,熱區民衆則應把自己想成是潛在帶原者,指揮中心也應針對熱區的民衆篩檢,該地區民衆也儘可能不要跨出熱區,事業單位、非熱區也應提供熱區民衆協助。

鄭慧正認爲,只要做好控管,隨着新增案例的下降,熱區範圍自然逐漸縮小範圍,未來的觀察重點不在於確診個案的增加,而是在於熱區有無縮小。

鄭慧正指出,指揮中心多次提及憂心醫療量能浪費因而不願廣篩、普篩,但此次雙北至少8間醫院淪陷纔是醫療資源浪費,但此次其實也不是被病人擊潰,更多的是如工務室、清潔員等「非典型病人」帶入病毒後導致院內傳染情況發生,而醫院也要針對熱點區有接觸史的員工供應商篩檢,才能保護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