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愛樂“紅色情懷”系列演出北京啓航

昨晚,張藝指揮上海愛樂樂團北京音樂廳演出。記者 方非

“唯有從心裡流淌出來的音樂,才感動人心;只有紮根土壤作品,纔有生命力。”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如是說。漫長創作生涯中,呂其明譜寫了《紅旗頌》《鐵道游擊隊》等經久不衰的紅色樂章。昨晚,伴隨着一曲《紅旗頌》,在藝術總監張藝的帶領下,上海愛樂樂團“紅色情懷”系列演出的第一場在北京音樂廳上演。

上海愛樂樂團前身可追溯至成立於1956年的上海電影樂團和成立於1950年的上海廣播樂團,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著名作曲家王雲階、呂其明、黃準徐景新等都曾帶領樂團創作並留下衆多時代名篇。上海愛樂樂團團長孫紅表示,建黨百年到來的重要時刻,樂團既在回望梳理前輩的輝煌歷史,也肩負着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從2017年起,樂團就開始了相關策劃,“從向作曲家發出委約,到此後的幾度易稿,我們整個系列演出的籌備歷時已經三年多,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抓緊時間修改提高。”目前,呂其明、徐景新、趙光劉雋皓、龔天鵬等作曲家已經創作了七部題材各異的作品。

昨晚的音樂會奏響了趙光《石庫門隨想曲》、劉雋皓《紅色情懷》以及呂其明的兩部作品《紅旗頌》和《白求恩在晉察冀》。在張藝看來,橫跨了老中青三個代際的作曲家們各有特點:呂其明經歷抗日戰爭烽火,1964年,由他創作的《紅旗頌》上演,從此成爲觀衆最耳熟能詳的中國管絃樂作品之一。至今,九旬高齡的呂其明依舊筆耕不輟,他不僅對《紅旗頌》進行了修改,還在去年疫情最爲嚴重的時刻,以《白求恩大夫》的電影音樂爲素材,創作了17分鐘的《白求恩在晉察冀》;趙光成長於改革開放時期,由他創作的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石庫門隨想曲》以黨的一大會址切入點,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從石庫門走到天安門的偉大曆程,《大路歌》與《北京頌歌》的旋律不時閃現;80後青年作曲家劉雋皓創作的交響曲《紅色情懷》情感色彩強烈,通過對紅領巾五星紅旗黨旗的旋律抒發,表達了年青一代對黨和祖國的無限熱愛。

這四部作品都是第一次與北京觀衆見面,而除了修改版《紅旗頌》,其餘三部均爲世界首演。值得一提的是,擔任《石庫門隨想曲》小提琴、大提琴獨奏的張潤崯和張靖茁都是90後。成長於不同年代的音樂家們在這一場音樂會中聚首,雖然年齡不同,卻都有一腔赤誠熱血。“我本人是70後,當下是我覺得人們最有民族自豪感的時候,而我們也即將迎來建黨百年慶祝。”張藝覺得,這是一次很有代表性的演出,黨的百年征程與中國交響樂的傳承發展在這裡凝成了一道縮影。(記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