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鯤鵬生態創新中心正式啓用

11月12日,以“鯤鵬展翅 共贏計算新時代”爲主題的2020上海鯤鵬生態夥伴大會成功舉行。同時,上海鯤鵬生態創新中心也在本次大會宣佈正式啓用。

會上,在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上海市徐彙區委副書記區長方世忠,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英,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副主任王曉妹,徐彙區科委副主任張寧華爲常務董事、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汪濤華爲公司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鄧泰華,華爲上海代表處代表董剛,華爲上海代表處雲與計算部長張英梗,華爲上海徐彙區總經理文東的共同見證下,上海市徐彙區人民政府與華爲公司達成戰略合作,由上海市徐彙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晏波、華爲上海代表處政企部長劉正寶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構建區域協同創新生態、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運行管理水平、推進智能終端快速發展、營造合作發展環境領域開展合作,聚合產業上下游資源,促進徐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全國領先的國內產業生態高地。華爲公司將充分發揮聯接和計算核心技術能力以及產業生態鏈整合能力,推動區域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上海和徐彙區構建數字經濟核心競爭力

上海鯤鵬生態創新中心也在本次大會宣佈啓用,生態創新中心將以鯤鵬計算爲核心,融合AI、基礎軟件等全棧技術,通過技術驗證、應用示範、開發生態、人才培養,打通“政學產研用”生態閉環,打造計算產業創新高地。同時,立足上海徐匯,以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爲起點,依託上海優勢產業資源,打造輻射長三角,強勢打造面向全國的鯤鵬計算產業集羣,推進信息技術創新項目落地發展。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表示,人工智能、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產業技術自主創新正在成爲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在今年疫情形勢下,上海要搶抓“在線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蓬勃興起的機遇。一是要堅持科技引領、自主創新,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二是要堅持融合匯智、賦能百業優化高性能的計算新服務,構建城市數字化轉型的上海模式。三是要堅持多元開放、深度協作,通過上海鯤鵬生態創新中心,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用的深度合作,打造全鏈條產業新生態。

上海市徐彙區委副書記、區長方世忠表示,面對當前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希望通過合力共建上海鯤鵬生態創新中心,真正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佔據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創新生態,有效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加快城區數字化轉型。同時,以人工智能賦能百業,成爲引領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羣;依託區域大所集聚優勢,推動產業夥伴共鑄高度活躍的創新生態圈;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投資發展環境,助力各類生態企業在徐匯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華爲公司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鄧泰華表示,上海數字產業基礎雄厚、應用場景豐富、科技創新優勢明顯,是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同時上海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是全國高校和產業人才的聚集地。華爲將大力推進鯤鵬和�N騰生態在上海的發展,以鯤鵬生態助力打造信息技術那個創新標杆,以�N騰生態助力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高地,以“智能基座”助力人才培養,把計算打造成爲上海新型支柱產業,攜手全產業鏈上下游夥伴,驅動產業鏈轉型升級,做厚計算產業人才,保障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是核心競爭力,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深圳市灣區數字經濟與科技研究院院長曹和平從產業的十大環節闡述了新基建浪潮下算力、算能對計算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推動。鯤鵬作爲多樣性算力的代表已廣泛應用國計民生領域,在政府領域,上海“一網通辦”、“隨申碼”的應用背後都有鯤鵬技術的支撐。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副主任王曉妹在本次大會上分享了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政務雲建設進展,她表示,上海政務雲創新區建設逐步深入,政務系統基於鯤鵬技術底座的適配改造正在推進,並按照“端到端”的方向全面落實國家政策,力爭在創新領域做出全國性的標杆。同時,以創新區建設爲軸心,積極推動以鯤鵬技術爲牽引的軟件應用產業生態,孵化具有高成長性的優質企業集羣,努力在創新領域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和引領示範效應。

計算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育,而人才培育離不開高校的支持與投入。本次大會現場,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華東理工、上海大學、上海理工七所上海高校與華爲公司舉行了“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啓動儀式。該基地將聚焦計算機、軟件工程、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等信息技術領域,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立足上海、輻射華東、面向全國,爲鯤鵬計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爲適應創新發展需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激發全國師生參與校園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打造“智慧校園,由我創造”的校園生態,華爲攜手復旦大學,聯合舉辦華爲雲智慧校園應用創新大賽,爲國家培育適合生產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助力民族軟件技術自主創新與發展提升。(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