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公房“網紅電梯”背後的民生邏輯

開欄的話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勝利在望。小康的成色和溫度,老百姓最有發言權。爲見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時刻,本報近期派出多路記者赴各地開展調研活動,記錄那些普通人正經歷的小康之變,以及那些爲了小康目標付出的努力與拼搏。從今天起,本報開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專欄,講述你我他身邊的幸福故事

---------------

黑灰色的外框,搭配全透明玻璃,每一臺電梯自帶360度全景景觀窗。這不是上海外灘、陸家嘴黃浦江邊的豪宅,或者5A級寫字樓,而是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臨汾路375弄小區加裝的19臺便民電梯。

“每棟樓,都是100%同意加裝。”臨汾路375弄居民黨總支書記呂文潔介紹說,小區第一棟安裝電梯的是1號樓,這棟樓從2015年就開始動議加裝電梯,但直到2018年年底才完成改造。

一個主要的“攔路虎”,就是“繞不清誰該出多少錢”。

“一樓肯定不出錢,二、三、四、五、六樓怎麼出錢?按樓層每家遞增10%行不行?”375弄1號樓的故事,至今仍深刻地印在呂文潔的腦海裡。

老人下樓難,促成老樓安裝電梯

呂文潔回憶,當時提出加裝電梯動議的是1號樓樓組長。有一次,住在6樓的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生病了,打了120叫救護車。但救護車上只有一名司機和一名護工樓棟沒有電梯,沒法把老人擡下樓。

60歲的樓組長看到這個情況,自己上去揹人。呂文潔說,這名樓組長與救護車護工一起把老太太從6樓背到4樓,實在背不動了,又在樓棟裡動員了另外3個退休老人,多人合力才把老太太送上救護車。

這次“老人給老人送醫”事件,引發了整棟1號樓的思考,也引起了居民區黨總支的關注。樓組長動議,每家出點錢,加裝一部電梯。但電梯造在什麼位置、每家出多少錢等問題,始終沒達成一致。

記者在已加裝完電梯的1號樓前看到,電梯加裝的位置,對西邊套的6戶人家和中間套的6戶人家造成影響――西邊套的東向採光被擋住了,中間套的廚房採光被擋住了。

呂文潔介紹,居民區後來牽頭在1號樓成立“加梯臨時黨支部”,由樓裡的黨員代表帶頭專題討論“怎麼出錢”“如何遊說”“電梯裝在哪裡”等問題。最終確定的2樓7%、3樓13%、4樓20%、5樓27%、6樓33%的出資比例,成爲後來整個街道乃至靜安區全區的加梯“金標準”。

加裝電梯從“個案”走向“量產

上海市靜安區,是一個典型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這裡有每年創造億元稅收的跨國公司總部大廈,有中外遊客最愛的海派石庫門建築羣,也有像臨汾路375弄這樣的老公房。

以臨汾路街道爲例,它下轄20個居民區,80%的住宅樓建設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687個樓組中有1507個樓組無電梯,根據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數據,居住在3樓以上的“懸空老人”,在60歲以上戶籍老人中佔比達到13.4%。2019年、2020年,臨汾路街道連續兩年將“支持老公房加裝電梯”列爲街道一號工程。2019年,上海市靜安區首次將老公房加裝電梯50臺列入區政府民生實事。

家住臨汾路375弄1號樓2樓的李阿姨特別支持加裝電梯,儘管住在2樓,她仍在每次議事討論中強烈支持安裝電梯,“老伴當時生病,好幾個醫生、鄰居一起幫忙把擔架擡下樓,太吃力了。我深有體會!”

如今,李阿姨每天都會坐電梯下樓,買菜、散步、找鄰居聊天。“以前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天天憋在家裡,現在方便多了。”李阿姨說。

讓老年人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人民城市爲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一個重要內容。

近年來,臨汾路街道黨工委在大調研大走訪中,密切關注3樓以上住戶的下樓需求,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加裝電梯,推動加裝電梯從“個案”走向“量產”。目前,臨汾路街道啓用、在建、在批的加裝電梯達到61臺,轄區範圍內17個無電梯居民區有16個實現加裝電梯“零的突破”。

臨汾路375弄小區裡,現在專設了一個居民議事大廳,所有有關加裝電梯或者其他辦事事項的流程都在這裡“一目瞭然”。居民有需求,按照流程填表格,再按照“指示牌”走進不同的服務房間,就能把流程大致走完。這成爲其他居民區、街道學習的“重頭戲”――流程化透明化管理模式,這種做法可以給“加裝電梯”這項工程提速。

呂文潔告訴記者,該居民區現在有一套成熟的“加裝電梯”流程,最快的僅用1個月就完成了全樓討論和標準確定。最近的一次加裝,375弄12號樓1個月內全員簽字同意,“電梯臨時黨支部”多次組織居民召開議事會,最終確定12號樓由4戶高層人家集中出資完成電梯改造。

這些都得益於上海市靜安區總結的“123加梯工作法”――“1”是組建電梯臨時黨支部,把街道、居委、小區、駐區單位的黨員都動員起來,形成合力;“2”是成立加裝電梯工作室和社區法治中心兩個支撐機構,同時編制“小藍書”“小紅書”兩本指導手冊,讓“零基礎”羣衆“一看就懂,照着就辦”;“3”是用水電煤移位配套工程納入老小區改造、爲加裝電梯單元的低樓層居民做美麗樓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組和電梯自治基金三項惠民舉措調動羣衆的積極性。

這套工作法,在上海市靜安區全區通用。只要遇到老舊小區要加裝電梯的情況,街道、居委幹部就會拿出“小藍書”“小紅書”,先自學一番,再開始動議。

在靜安區,現在共有在建、在批加裝電梯188臺,累計完工啓用電梯爲52臺、正在施工62臺,歷年來受惠居民戶數共3187戶。

上海正以實際行動踐行“把人民的嚮往作爲城市治理的方向,把人民的需求作爲城市治理的追求,把人民的痛點作爲治理的重點,把人民的感受作爲檢驗治理成效的標尺”這一“人民爲中心”的理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