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地產的焦慮與機會:6萬億存量曾被低估

(原標題:商業地產的焦慮與機會:6萬億存量曾被低估,如今正浮出水面

【編者按】來自明源地產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6600萬平方米的存量商業物業資產盤活,甚至有些商業空間面世就成了有待盤活的存量物業。顯然,面對如此龐大的存量物業市場,單靠房企自籌資金或其他單一來源難以撬動。而存量物業的大規模增量,也給房地產市場的下半場帶來了新的要求——這是一個“從量到質”的時代,存量資產的運營、買賣、租賃和金融化,逐漸成爲倍受房地產界關注和挖掘的重點,這也更加考驗操作者的綜合實力

那麼,在這一波商業地產存量大幕開啓之時,該有怎樣的意識、走怎樣的道路,才能成爲長袖善舞者?

存量資產運營、買賣、租賃和金融化,將是中國房地產下半場最值得關注的大市場。

這並非一個新話題。而相比於傳統房地產開發的重資產模式存量房市場更看重管理者的運營以及服務等方面的能力,其天生具備的輕資產屬性也更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

被低估的6萬億存量市場

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二手房交易市場大致有5萬億元的規模,租賃市場有1.1萬億元~1.5萬億元左右的規模,這預示着,一個規模超過6萬億元的存量房市場已經浮出水面。

隨之,市場生起一波存量房的改造熱潮,無論是對存量物業的產業資產化運營,還是對存量土地的持續開發,房地產已經逐漸步入存量時代的運作節奏。

而在過去二十年黃金年代裡,房地產沉澱了大量的優質物業資產,按業態範疇劃分,目前的存量市場可分爲商業、寫字樓酒店、長短租公寓創客空間、產業園區等業態。

但存量普遍存在議價能力下降的問題。以一線城市爲例,頗多存量物業(包括寫字樓和商場等)因爲建造時間較早、設施老舊,已經與當下的街道風貌和區域功能產生了嚴重的不匹配;加之新商業物業的不斷建成,早期商業物業的經濟價值也不斷下滑,急需改造升級。

但這批物業往往也佔據了重要的城市區位,因而即便議價能力下降,仍然有着較好的投資價值。

鑑此,在這個存量價值創造的時代,如何讓存量資產不再被低估,使得物業產生更好效益,是運營存量物業的關鍵。

存量煥新的“重”與“輕”

到底向哪個方向盤活這批存量物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髮現,具體而言,存量房的改造可分爲重資產改造和輕資產改造。

重資產改造,一般是金融機構通過資產買入或股權併購老舊商業地產項目(商場、寫字樓、酒店、舊廠房等)的方式獲得標的,在成功買入後,通過變更物業用途、重新定位優化功能規劃等方式,對標的資產進行恰當改造,以便準確賦能從而有效改善物業現金流(租金收入)、提升物業整體價值。

資深地產人士薛建雄表示,這類物業一般在城市的核心地段,在確保價值的基礎上,一些金融資本通過收購改造,或者通過私募基金等方式持有運營,提升資產的溢價空間。

“不過這類模式的週期較長,沒有充足的資金實力,會難以爲繼。因此,在這類存量物業的改造中,地產基金就非常重要,其扮演了募資人、財務投資人、資金供給方的角色又兼具運營管理者的身份。”薛建雄認爲。

實際上,改造的難度也與物業本身有關,相比之下,舊廠房、老公房一類老舊物業的改造空間較大。而產權僅剩10年~20年的寫字樓、商場、酒店等物業,全面結構性改造的空間則很小,往往通過對配套設施以及定位的改換,來提升物業競爭力,這對成本、時間以及團隊實力要求更高。

與重資產相對的另一種模式——輕資產改造,則相對運作門檻稍低。這類模式在實際應用中也更爲人熟知,近年來頻頻興起的長租公寓、長租辦公、聯合辦公等都是目前較爲主流的存量改造輕資產模式。

據瞭解,這類模式的實質是“二房東”改造的運營模式。通過租賃或合作的方式獲得物業的使用權,之後進行改造和二次租賃,並通過兩者剪刀差獲得收益

“這類模式的好處是對資金要求較低,但對團隊的運營管理及改造能力要求高,而且在行業洗牌下,有資金實力和規模優勢的企業纔有更高勝算,目前也僅有魔方公寓、裸心社等少數幾家企業效益較好。”業內人士表示。

搶佔未來空間需一隻“金”手臂

總體而言,無論重資產盤活還是輕資產運營,面對存量物業,企業的運作模式已經從“產銷模式”變爲了“資管模式”。就房企而言,也從利用單一資金買地造房,變成了通過優化運營盤活物業獲取收益。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體商業衰落與多種商業業態過剩的雙重壓力下,傳統的租售物業、商業運營等方式已經很難解壓。而且商業地產的投資大、回報週期長,對於資金的依賴強度比住宅大,這也使得以往國內融資模式較爲單一的房企,不可能實現較大的提升和規模擴張。

不過,近年來,萬達、萬科、大悅城等房企和地產基金結合的嘗試,給了房地產行業新的啓示。

以大悅城爲例,在2016年12月底開業天津和平大悅城這個項目中,大悅城與第二大股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合作,大悅城不持有天津和平大悅城具體股份,但從前期定位規劃階段開始入手,到建築設計、招商、開業運營,全程參與項目開發的各個環節,並通過輸出管理來獲取管理費與未來的優先購買權。

“這一模式有望被大悅城快速複製到全國各地其它項目上,從而加快規模擴張步伐。”有行業分析師認爲,以售後回租、REITs、商業信託、合作開發等途徑的輕資產方式,可以減少資金的沉澱、保障充裕的現金流,會逐漸成爲商業地產資本運作主流的創新模式之一。

與此同時,在存量創造價值的時代背景下,成立存量資產管理平臺也成爲行業發展的一項潮流。

據瞭解,將存量物業與金融工具緊密結合,催生的房地產資產管理行業,是通過靈活使用金融工具,組合投融資方案實現效果優化和融資成本的降低,同時在項目開發週期的過程中加強資金融通流動,進而提高業績和市場競爭力,有效地降低金融風險。

有市場觀點曾認爲,“房地產與金融的跨界合作迎來了投資物業發展新機遇,資源的整合、開發與管理的革新、創新的運作理念等賦予了存量物業多元發展的元素。”

存量物業的確是一個值得挖掘的趨勢性話題。縱觀近幾年國務院、國土資源部以及一、二線核心城市頒佈的土地規劃政策,均以“存量規劃”爲導向。一方面限制嚴控新增建設用地的總量,以去庫存爲導向。另一方面要求盤活存量,鼓勵存量用地的轉型和改造,並鼓勵促進“商改租”市場的發展。

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就指出,樓市存量時代到來,並非意味着房地產的經濟增長動能下降。樓市存量市場仍擁有較長產業鏈,對消費、投資、就業以及上下游帶動方面,仍有巨大貢獻

的確,在存量物業超過增量物業的客觀趨勢以外,從企業到國家均發力存量物業,已體現出存量物業盤活背後,深刻的經濟價值和產業效益。而這也是焦慮之中,中國商業地產存量時代的最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