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興觀點/社羣行銷 點亮在地商機

九份老街。 聯合報系資料庫

交通部觀光署去年底公佈2024年國內旅遊補助方案,65歲以上銀髮族每日可獲補助500元,每團最高1.5萬元,帶動銀髮族旅遊,旅行社推出的平價國旅巴士一日遊行程選擇性也相當多元,更讓不少觀光型商圈直接受惠,建議各地商圈可善用數位行銷工具,積極搶佔國旅商機。

全臺總計有300多處商圈,依照顧客背景、流動性等因素可分爲都會型、辦公型、轉運型、遊樂型、夜市型、社區型及校園型等七種類型,其中旅遊行程中「等路、打卡照、行程記憶點」則是攸關行程是否能再次口碑外溢的關鍵所在,例如「來九份沒吃芋圓就不算來過九份」、「來彰化沒吃過肉圓就不算來過彰化」,因此建議各類型商圈可從結市行銷在地特色、串聯地標景點及擴散奇趣玩法等三面向思考來帶出商圈特色,讓商圈賣點透過IG、FB或LINE等社羣工具吸引各路消費者。

一、結市行銷在地特色

出門旅遊一定要買份伴手禮纔有將當地美好記憶帶回家的感覺,其中名產要與地方連結性強,如:宜蘭三星蔥、大甲芋頭等,商圈組織可找出在地必買必吃的旅遊元素,而且是能讓消費者帶得走的,最好是店家新品或是有當令創意新吃法的產品,透過社羣行銷在地特色時,藉此發揮「結市」集客力量,讓各路好店一同將市場做大。

二、串聯地標景點

觀光客到名勝景點就是要插旗打卡拍照,才能證明自己到此一遊,如:高雄美麗島站穹頂大廳、臺北西門町紅樓等一眼即能辨識的朝聖級地標,有此項特質的商圈要以此爲核心,推廣時將周遭食、宿、遊、購、行細說分明,讓消費者一次掌握遊逛資訊,如有在地名店、商場或名勝景點也可互相蹭一下熱度,魚水相幫相互導引消費人潮。

三、擴散奇趣玩法

臺灣從北到南、從城市到鄉間,飲食及生活習慣各有奇趣,透過旅遊得以體驗在地人的生活風情與飲食文化,例如,臺中才吃得到的麻薏料理、金門獨有的粥糜、金山磺火季「蹦火仔」等,如可以在地人視角介紹「我們臺南人都這樣吃、這樣玩」、「來鹿港老街其實要這樣拍」爲題,透過遊記方式將商圈的民生日常,化作旅人們的仿效跟隨,不論是從吃貨角度或是奇趣玩法,都可透過社羣來廣爲擴散,吸引其他城市的消費者前來體驗。

在一個城市生活久了,在地人往往會不懂得自身魅力所在,如何克服「同溫層」的枷鎖,得要靠不同年齡、不同族羣或尋求專業團隊來突圍,建議商圈組織除可透過互訪與交流,用對方視角尋找並建構出行銷模式外,也可借重外部顧問團隊進行自我覺察,擬定組織長遠的經營策略,從旁助攻協助商圈組織爭取各項政府計劃資源,同時提升商圈數位科技能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