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動手玩木作》孩子的創意玩具 讓他自己做

▲把玩從零到有的自制玩具小朋友超有成就感。(圖/商業週刊提供/攝影石吉弘

文/郭恆成 「創客」(Maker)一詞意指把腦海裡構思的作品,透過自身技藝工具化想像爲現實,不再依賴工廠製造,鼓勵人們勇於動手逐夢,此理念2005年起從美國發源漸漸風靡全球。臺灣有一羣人經由木工手作實踐創客精神,不分性別、年齡及職業,沉浸在一刀一鑿的木作趣味中,有訓練獨立自主的兒童木工,吸引港澳遊客特地拜訪的原木食器班,以及歡迎素人學習第二專長成人木作課,《alive》帶你逐一體會個中樂趣。

兒童木作正好呼應教育部今年力推的創客課程,爲鼓勵全國學生動手當Maker,教育部甚至編列一億元經費,從小學開始規畫手作營隊,還聘請外界創意木工的師資進駐校園

總括來說,手作是把平面草圖化爲立體成品的過程,除訓練小朋友動手也學習解決問題,小亨利木工的老師王宏亨認爲重點在於引導:「我們不幫學生準備切割得整整齊齊的材料包,只給你一塊木板,大家動手從零開始設計。」學員面臨的第一道關卡,便是熟悉手動電動工具

放手讓孩子邊做邊學

國小中、低年級的身高普遍比機臺矮,常要拿張板凳踩在上頭操作,以爲他們會被轟隆隆的運轉聲嚇到?可不。看着他們切割時流露的自信與認真表情和成人無異,原來小魯班木工坊老師黃柏鈞時常對學員耳提面命:「實做講求手到、眼到及心到,絕對不能邊切割邊和同學聊天。」操作機械並非希望小孩長大當木工,反而是透過重複的手作訓練心性耐力家長也樂於讓學生了解刨刀這類日常生活罕見的工具,明白器材的功能跟危險性

爲了指導小朋友手作遭遇問題時不能逃避,木工坊老師偶爾需要替孩子預習學校課本內容,黃柏鈞舉例:「低年級學生對丈量概念不足,好比我們要他對切3公分木棍,一半剛好1.5公分,如果學校還沒教小數點或不會換算公分跟公釐,能乘機教導。」有些低年級小朋友的空間感尚未建立,不容易揣摩木板鑽洞應該打多深?何時必須停手避免鑽破?黃柏鈞都鼓勵知道答案的孩子主動教同儕,幫他們逐漸建立自信。

爸媽送孩子上木工班的初衷,大多期盼讓小朋友親手自制玩具,意義遠大於市面所賣的精緻商品,收穫也不止動手體驗,無形中拓展了親子話題。從事電子業的李爸爸分享讀小二兒子的成長:「有次電視節目報導漂流木藝術,孩子指着電視裡的木工具興奮的說:『我有用過!』木作確實開拓了他們一些眼界。」甚至逛街時若看到木製品,小朋友還會拿起來端詳一番,和自己作品的細膩度比較,檢查邊邊角角是否跟老師要求的一樣圓滑。

從兒童木作課得到啓發的,不只是小孩,更有家長。授課3年多的黃柏鈞在教學現場遇過不少實例:「有時家長看小孩割木板歪歪斜斜不完美,搶着收拾殘局,往往上完課兩人也吵翻了,父母介入兩三次後,小朋友無預警停課,我們旁敲側擊瞭解,原來是孩子挫折感大。其實學員的進步看似很微小,但只要對照第一件和畢業作品就看得出來,精緻度越來越好。」黃柏鈞建議父母練習放手,欣賞小木匠們付出的時間和苦心,對親子而言不啻是個難得經驗。

【 更多報導 】

考上律師卻沒案可接、賣車輪餅反而賺到好幾棟樓...想脫貧翻身,就別費時間考證照

信用卡用「分期零利率」,竟然會影響你的貸款條件!小資族提升信用13招

空姐與醫生結婚12年,35歲離婚後沒贍養費...不論多麼幸福,女人一定要守住工作

費時20年,一名記者在500位白手起家的富豪身上,找出致富的關鍵因素性慾

筷子整把搓洗是錯的!預防藏細菌...譚敦慈教你:洗筷子時,你該注意的5件事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