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中國砸錢搶人 惠臺31條逼臺老闆「非付高薪不可」?

▲許多人擔心,大陸惠臺31項措施可能導致臺灣人才大量外流。(圖/示意圖視覺中國

文/管婺媛吳中

中國政府在今年2月底發佈惠臺31項措施,重點不在內容的新舊,而是它正式宣告了習近平對臺工作戰略,已繞過臺灣政府,從過去兩岸官方談判服貿互惠、開放陸客陸生來臺,到走入單方面「開門、攬才」的路徑

「這是習近平要在人大改組前,給外界看到過去他對臺努力的成果,一次性宣佈,」一位負責兩岸事務的政府官員對我們說,「這是系統性全面性的宣告、佈局。」

前述官員透露,對臺路徑轉變,源自習近平上任初期,2014年因抗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起的太陽花學運,它讓中國發覺,臺灣大多數30歲以下青年都對中國抱持反感,代表先前對臺工作的全面挫敗。那之後,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兩岸交流場合,幾乎逢人就問:「我們到底做錯什麼?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北京現在想通了,與其把利多做給臺灣政府,不如把和平紅利直接發給臺灣基層民衆,」民進黨立委郭正亮說,過去中國要在政治上有所得,因此開啓官方談判,並派人來臺採購、給甜頭,但現在,它更着重於經濟力把人才吸引過去,再讓這些人回頭影響臺灣社會對中國的印象。

檯面下,有「準國民義務

從就業、就學措施來看,過去臺灣人才與產業西進受市場驅動,從第一波傳產製造業西移,第二波服務業、科技業被挖角高階人才出走,到這一次,則是中國以政策領軍,全面啓動中階人才吸納計劃。

提供臺灣人「準國民待遇」,是要吸引更多專業人才西進。不過,其實近年在中國工作的臺灣人,普遍感受到就業與生活條件,逐漸與當地人看齊,包括可用臺胞證號碼直接上網預購高鐵票等,甚至還有「超國民待遇」。

在中國一線大學任教的一位臺灣教授就舉例,他的孩子要進入大學附近的重點小學讀書,就連當地人都需要靠關係、背景才能入學,「但,你是臺灣人,對方就願意給你『方便』。」

只不過,享有「準國民待遇」的同時,也得有心理準備,要付出「準國民義務」的代價。

一位多次參與中國影視製作的臺灣人就透露,去中國工作,拿到的薪資可能是在臺灣的3倍以上,但當對方拿出「不支持臺獨」的切結書要他簽名時,爲了生存,只能硬着頭皮簽下去。「這種例子太多了,從戴立忍、《健忘村》到林心如,當人家要你表態時,你會怎麼選擇?」

有人看到惠臺31項的利多,但也有人看到其中的「毒藥」。當臺商、臺灣人才追着政策胡蘿蔔西進,也要當心,胡蘿蔔可能隨時被收回去。

「臺商西進30年了,可以活下來的,都不是靠中國給優惠,」一位臺商談起惠臺措施,相當不以爲然,「你要靠的是競爭力,現在還想依賴優惠存活,你遲早會倒,優惠就是毒藥!」

那麼臺灣政府,乃至留臺發展者,該如何因應?一位政府官員私下對我們說,現在正是臺灣經濟最弱的時候,對手打在這個痛點上,對臺灣當然衝擊很大。

面對中國磁吸臺灣人才,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表示,他的個人看法是,若因此造成人才競爭,對臺灣不見得不好,因爲臺灣的低薪現象「不是付不出來,只是廠商覺得沒必要。我們要想辦法的是,怎麼讓市場變得非得付高薪不可?」他認爲臺灣要適度開放人才進出,因爲沒有競爭,人才價格就會低,「但更好的方式是讓他們來、我們用他們的人才。」

這次中國政府端出的政策,多是重新宣示或掃除微幅障礙,看在業內人士眼中並非真牛肉。真要「磁吸」甚至「掏空」臺灣人才,或許持續燒熱中國經濟的爐火,讓泡沫不破,纔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該着眼的方向。

【更多報導

可樂真的不好賣了,利潤暴跌!背後原因:竟然是「瓶罐部門」一個決定害的...

「公司沒賺錢,怎麼發獎金?」執行長一席話,讓我看到一家企業衰敗的徵兆

人資嫌「你英語怎麼沒比母語好?」進大公司才懂:見過優秀的人,就受不了得過且過的自己

35歲身價破千萬!30k小薪族:我從出社會領到第一份薪,維持的3個習慣

每月染一次頭髮,10年罹肝硬化晚期...醫師警告:「染髮」必須注意這些事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1583期。※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