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創業板指與上證綜指並不具備可比性

(原標題創業板指盤中超越上證綜指 數字表象下的投資邏輯之變?)

昨日早盤,創業板指點位短暫地超越上證綜指,驟然引發市場熱議部分媒體將其稱爲“歷史時刻”。但投資者應該明瞭,上證綜指與創業板指在編制規則上存在極大不同,兩者並不具備可比性,所謂的“歷史性時刻”不過是“數字現象”。

上證綜指日K線圖、創業板指數日K線圖 郭晨凱 製圖

資料顯示,上證綜指以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開業當天作爲基日基點爲100點。指數樣本由在上交所上市股票和紅籌企業發行的存託憑證組成,ST、*ST證券除外。當前上證綜指成分股數量爲1599只,指數計算方式以樣本總市值加權。

創業板指的誕生則晚了近20年。根據規則,創業板指以2010年5月31日作爲基日,基點爲1000點。指數由創業板中市值大、流動性好的100只股票組成,計算方式以樣本自由流通市值加權。

顯然,上證綜指與創業板指在發佈時間、基日基點、樣本選取、計算方式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所以不能簡單地將兩者點位進行比較。我們也不妨拋開點位,從資金結構、市場風格等更深層次維度探究近年來隱藏在指數表象下的投資邏輯之變。

首先,雖然上證綜指近年來整體漲幅不大,但積極擁抱滬市各行業核心資產的投資者依然能充分享受到企業發展紅利。“輕指數、重個股”成爲當下市場常態,背後是A股投資者結構日趨成熟。

業內普遍認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與境內機構投資者佔比不斷提高,這兩大趨勢對近年來A股市場估值體系、投資者資產配置結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截至去年年末,滬深股通百大重倉股與境內基金百大重倉股有51只重合。其中,藥明康德韋爾股份、中國中免等滬市核心資產過去3年均取得超過300%的巨大漲幅,大幅跑贏同期上證綜指。

其次,創業板指與同樣富有科技色彩的科創50指數近期連續突破,雙雙逼近歷史高點,與相關硬科技企業半年報業績齊超預期有關。從已披露的業績預告看,創業板公司半年報預增比例高達七成,其中半導體新能源等成長主線景氣兌現。

“朱格拉週期”是今年衆多分析師口中高頻詞,其大致是指企業進行設備更替及資本開支帶來的爲期約10年的投資週期。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認爲,本輪全球朱格拉週期更加強調科技,是信息設備和信息技術驅動的設備更新浪潮。基於此,不論是以新能源車爲代表的先進製造業,還是生物醫藥爲代表的高技術含量領域,均具有長期增長邏輯。

最後,創業板、科創板試點註冊制落地,帶動板塊進一步拓展廣度深度。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擁有核心技術科技類企業在上市後更容易獲得投資者認可。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A股市場此前以金融、房地產等傳統行業爲主,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類企業偏少。隨着註冊制落地,可選擇的科技類優秀企業數量增加,投資者能夠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分享這些企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必須提醒的是,雖然近期創業板個股漲勢喜人,不少品種甚至屢創歷史新高,但隨着股價快速上漲,部分個股已由業績驅動轉爲資金驅動,由此引發的股價波動風險值得警惕。一方面,創業板指最新滾動市盈率已升至63倍,處在83%的較高歷史分位水平;另一方面,創業板融資餘額近期快速增長,過去3個月擴張接近20%,顯示大量槓桿資金在持續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