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學院:科技成爲粵北農業發展強引擎

“白星花金龜是一種食藥兩用昆蟲,可以將馬蹄地上莖轉化爲有機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近日,在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北鄉鎮,韶關學院食品學院教授敬思羣帶領“馬不停蹄”學生實踐團,下田開展用白星花金龜生物轉化馬蹄地上莖等農田廢棄物的實驗。

北鄉馬蹄清甜多汁、爽脆少渣,是韶關優質特色農產品。但韶關學院科研團隊調研發現,當地普遍存在種植馬蹄后土壤板結、馬蹄地上莖難以處理等問題。團隊爲農戶提供生物菌肥方案,增加土壤有機質。同時,團隊開展生物農藥大田試驗,通過生物轉化方式,變廢爲寶,推動馬蹄產業綠色生態發展。

“地方所需,韶院所能。韶關學院發揮食品科技人才、資源、科技優勢,幫扶粵北農業發展。”韶關學院副校長吳善添介紹,近年來,韶關學院立足粵北地區農業資源稟賦,發揮食品學科優勢,以科研團隊爲抓手,通過產學研合作延長產業鏈、打造優質品牌等,提升粵北農業的“含金量”和“含綠量”。

韶關學院依託廣東省粵北食藥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等綜合平臺,圍繞食品加工與製造、食品安全與質量、食品營養與健康三個研究方向,爲粵北地區開展產業科技攻關、技術服務和人員培訓等。近五年,韶關學院指導6個食品工廠設計項目規劃建設和投產,完成3項專利成果轉讓,培訓企業技術骨幹800餘人次。

粵北地區所產水稻香氣撲鼻、味道香甜,有馬壩油粘米、南雄絲苗米等優質稻米品種。爲進一步提高稻米的附加值,韶關學院食品學院院長朱建華領銜的稻米高值化研究團隊進駐韶關本地糧油農業龍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

研究團隊通過研發大米蛋白高效分離關鍵技術、稻米生物酶法等技術,開發嬰幼兒米粉、米乳飲品等產品。部分產品現已上市銷售,其中,依託米制品加工與品質改良關鍵技術推廣應用項目開發的稻米液態化飲品——“有機米露”等系列產品總銷售額達3000餘萬元。

相比未經處理的稻米,稻米加工後創造的經濟價值是原來的約10倍。而通過稻米高值化加工,稻米產值能在普通加工的基礎上增長3倍多。韶關學院延長了當地稻米的產業鏈條,增加農戶收入,推動科技興農惠農。

韶關市翁源縣、始興縣等地百香果種植面積廣、產量大,種植戶常陷入“豐產不豐收”的尷尬局面。韶關學院廣東省粵北食藥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鍾瑞敏與韶關綠之源包裝食品有限公司密切合作,規劃設計百香果飲料現代化生產線,攻克百香果含酸量高、熱殺菌後天然香味強度衰減等技術難關,促使企業規模化生產百香果飲料。

目前,企業日產量60萬罐飲料,年產值超過7000萬元,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百香果飲料的投產上市,讓韶關市3000多畝百香果種植基地的果農不愁銷路,累計帶動數千名百香果種植戶增收致富。

粵北地區有豐富優質的農產品資源,如何將這些“珍寶”食品化產業化,打造粵北農產品“金字招牌”?在韶關南雄市篛過村,一種藤狀植物——藤茶隨處可見,村民們有用其煲湯煮茶的習慣。韶關學院“雙百行動”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延伸研究項目負責人肖仔君博士組織食品科技研發團隊通過實驗,確定藤茶的主要成分。同時,團隊通過熬煮、濃縮、調配等流程,做出不同口味的藤茶飲料,助力食品科技高質量推進“雙百行動”工作。

目前,藤茶飲料的開發已經進入加工廠建設的可行性研究階段。韶關學院多次邀請相關食品專家赴南雄市水口鎮,開展工廠選址的調研論證。

南雄市水口鎮沙質土壤肥力較高,種植出來的花生個頭飽滿,品質較好,適合榨油,得益於韶關學院送來的專用設備和工藝流程,水口鎮的花生油小作坊“舊貌換新顏”。當地花生榨油廠也正在韶關學院的指導下推進建設。

韶關學院食品科技專家會同其他領域專家多渠道努力推動粵北農業綠色生態發展。走進南雄市水口鎮雲西村的赤松茸種植基地,傘面赤紅色的赤松茸長勢喜人。此前,基地曾是閒置的養豬場。爲盤活閒置資源,發展生產農業,韶關學院食品及相關專家團隊結合養豬場陰涼的環境,將喜陰的赤松茸引入水口鎮。

韶關學院爲赤松茸的“落地生根”提供技術支持。學校食品及相關專家團隊利用稻草、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作爲赤松茸的生長基質,推廣生態高效栽培技術。同時,韶關學院牽線搭橋,爲當地農戶拓寬銷售渠道。

“種植赤松茸對於村集體的收入增長來說,是十分有益的補充。”水口鎮強鎮富村公司總經理馬良春介紹說,目前,一畝赤松茸的收益能達到一萬多元,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後續通過食品化產業化高值化加工,將進一步釋放出增值效益。(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盾 通訊員 林華婷 李麗羣)

作者:林華婷 李麗羣 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