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書單 | 選一本書迎接2024年(內含贈書)

2023年行將結束,爲了感謝讀者朋友們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關注,北大出版社社科圖書年終贈書福利如期而至。每本書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願你以閱讀豐盈頭腦,邁向新的一年!

留言區分享今天書單中你最感興趣的圖書,我們將根據留言內容和點贊數,選出三位讀者進行贈書。

注:此前獲得本公號贈書超過兩次(含)者不在此次贈書對象之列;活動時間至2024年1月1日17:00截止。

年終盤點書單

1

社會學基本概念(第三版)

〔英〕安東尼·吉登斯、菲利普·薩頓 著

王修曉 譯

本書介紹了一系列精心挑選的基本概念,這些概念塑造了社會學,並將繼續爲社會學鋪築道路。除了簡短的定義外,作者對每個概念都進行了擴展討論,將其置於歷史和理論背景下,探討了其在使用中的主要含義,介紹了相關的批評意見,併爲讀者指示了其在當代研究及理論說明中的演化。

本書包括十個主題,通過全球化、現代性、數字革命、消費主義、社會流動、生命歷程、身份認同、後殖民主義等基本概念,爲讀者描繪了一幅社會學的畫卷。對於社會學入門者以及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想找到可靠圖式的人來說,這將是不可或缺的閱讀材料。

2

議程設置:新聞媒體與輿論(第三版)

〔美〕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智〕塞巴斯蒂安·瓦倫蘇埃拉 著

郭鎮之、徐培喜 譯

本書描述了媒體對我們思考的內容和方式的塑造,媒介議程的來源及其對公衆議程的影響的心理學解釋,以及媒介議程如何作用於人們的態度、意見和行爲。第三版的新內容是,在擴大了的媒體格局中對議程設置進行討論,新增了有關網絡議程設置的一章,擴展了對議程融合的介紹。此外,也納入了有關社交媒體及公共事務領域以外的議程設置的材料,以及議程設置理論的共同創始人唐納德·肖和戴維·韋弗撰寫的前言。

對於新聞傳播學和政治學專業的學生,以及對新聞在塑造和引導輿論方面的作用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是一個寶貴的資源。

3

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

〔美〕歐文·戈夫曼 著

楊馨、姚文苑、南塬飛雪 譯

《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是一部篇幅宏大、內容艱深的著作。受現象學、形式社會學的影響,戈夫曼在本書中引入了初級框架、片段、基調、調音、捏造、層級等概念,搭建了系統的框架理論體系,進而詳盡描述了框架的變動與其影響的經驗的組織。

戈夫曼將“框架”視爲一種“解釋基模”。他指出,社會事件原本混亂無序,人的認識能力卻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辨識和標識社會事件與信息。在實際運用中,“框架”既是一種建構現實的過程,又是該過程遵循的原則。此外,本書對新聞傳播學影響深遠,是戈夫曼送給這一學科的“意外的禮物”。

4

理解國際外交:理論、實踐與倫理(第二版)

〔英〕科內留爾·波喬拉、〔奧〕馬庫斯·科恩普羅布斯特 著

任遠喆、周幻 譯

《理解國際外交:理論、實踐與倫理(第二版)》是一本幫助讀者全面認識外交的權威讀物。全書介紹了外交理論與實踐,研究了外交的主要發展趨勢,爲讀者提供了理解外交的全新視角。作者認爲,外交是一種制度化的交流方式,得到授權的代表通過這種方式來生產、管理和分配公共產品。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追溯從古埃及、古希臘至今的外交歷史演變;研究外交決策、外交秩序、外交規範相關理論;分析21世紀的外交應如何應對時代變化,如何重塑國家,如何推動國際秩序的和平發展。

5

重構關係:數字社交的本質

邱澤奇 著

數字連接給了每個人連接世界的機會,也讓人們的社交從此不同。運用數字媒介,理論上,一個人可以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建立聯繫。即使如此,人們的社交關係依然只有四類: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工作關係、生活關係。當然,每一類關係都有着異常複雜的維度。刪繁就簡,《重構關係:數字社交的本質》在每一類關係中選擇了四類典型場景,用案例呈現場景,在場景中捋出案例內含的社交關係重構,探討數字社交帶來的社會關係革命——從個體圍繞社會的社交轉向個體匯聚關係的社交。

6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精裝版)

翟學偉 著

關於“人情”與“面子”,繞不開的一本書;從學者視角,呈現如何研究中國人與中國社會。如果不套用西方理論,我們如何研究中國人與中國社會?說到“人情”與“面子”,中國人似乎“一聽就懂,所以細想的人大約不很多”(魯迅語),它們是認識中國的基礎。本書從“關係”及其網絡建構特點出發,指出兩者結合將形成“權力的再生產”,即權力因關係會發生轉移,導致一些原本沒有權力者獲得權力。

本書以社會學本土化的視角,在理論與經驗兩個層面,對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運行方式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並針對一些學理問題與西方社會科學形成觀照,較爲完整地勾勒了中國社會之文化脈絡與中國人關係運作的全景圖,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此領域爲構建中國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而做出的努力。

7

國際關係通識

邢悅、詹奕嘉 著

《國際關係通識》邀請你一起探討國際關係領域的一些重要問題:國家之間如何相處?國際關係遵循哪些原則?國家實力決定一切?大國在國際關係中有哪些作用?弱小國家何以生存?對外政策是國家的理性選擇嗎?外交是不是越強硬越好?國際法有用嗎?如何看待聯合國的作用?全球化爲何會出現逆轉?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這是一本國際關係的普及讀物,語言生動、簡潔精煉、深入淺出、可讀性強,可以幫助對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和國際關係的初學者輕鬆地學習和掌握這一領域的專業知識。

8

西方媒介學名著導讀

胡翼青 主編

人工智能媒介和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高速發展,使媒介技術本身的重要性一再被強調。一種以媒介技術爲入射角透視人類新聞傳播現象的理論範式正在快速崛起。這種理論範式以媒介環境學及其思想先驅作爲起點,正不斷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等層面重塑新聞傳播理論。

本書彙集了媒介環境學、媒介化社會理論、媒介技術哲學、媒介地理學和媒介考古學等領域的經典著作,嘗試通過名著導讀的方式,從歷史、結構和未來發展等角度勾勒當代媒介學的知識地圖。

9

西方新聞學名著導讀

白紅義 主編

以新聞和新聞業爲研究對象的新聞學已經成爲傳播學中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學科。與此同時,對於新聞學研究的回顧、反思、推進和展望也成爲各國研究者近年來關注的熱點。究竟何爲新聞學研究?新聞學研究的價值是什麼?新聞學研究何以形成當前的面貌?新聞學研究應該走向何處?回答上述問題的一種途徑是 “重訪”經典。

本書以導讀的形式“重訪”了西方新聞學領域的20餘部經典著作,呈現了西方新聞學的發展歷史和演變過程。每篇導讀兼具“解讀”與“評析”,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名著的理解,並做到觸類旁通,探索新的理論資源和分析視角,帶來新的研究想象力。

10

傳承:我們的北大學緣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編

“傳承”系列講壇是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特色活動之一。2018年以來,北大文研院先後舉辦了五期“傳承”系列講述活動,邀請來自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同學科的26位北大學人,分享他們在不同時代與北大的緣分和故事。本書即是這些講述文稿的合集。這些學者,有的是新中國成立前後入學紅樓的“老北大人”,有的是世紀之交走進燕園的“新青年”。他們既追憶前輩學人的風采和影響,也回顧問學之路的求索與收穫。希望本書可以呈現北大幾代學人的羣像,展現北大學術澎湃的源流。

11

學緣:我和北大社會學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編

2022年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恢復重建40週年。爲追思先賢,展示北大社會學系40年來的學術之路和育人之道,我們特別邀請了畢業於北大社會學系的幾十位社會學人回顧自己在母系求學的歲月,以樸實親切的筆觸講述自己和北大社會學的緣分。

本書收錄的32篇文章不僅記錄了北大社會學系恢復重建初期費孝通、雷潔瓊和袁方等老先生的砥礪前行,也記錄了40年來北大社會學系的師生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的種種緣分和深情。這些樸實深摯的文字,飽含學子們對北大、對母系培育的感恩,也是對北大社會學育人之道最好的闡釋。留在學子們心中的學生時代,無不是社會學系這個大家庭的一部分,這本身就構成了一段智識和情感同樣充盈的系史。

12

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北京論壇二十週年精華集

北京大學北京論壇秘書處 編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秩序劇烈變動,風險、不確定性以及全球治理赤字不降反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作爲人類共同的追求,更顯迫切和重要,更需全球智者提供人類發展的大方向和守正創新的解決方案。這也是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韓國崔鍾賢學術院聯合主辦的北京論壇二十年來所倡導、所踐行的新的全球人文精神。

在本書中,北大著名學者與全球學者一起,從不同學科視角出發,進行跨學科融合,探討了四大主題,分別是文明的對話、變化的世界、共同的挑戰、大學的責任。二十年的積累凝結爲文明互鑑的“北京論壇模式”,並形成三張學術名片,即北京大學引領全球大學交流合作網絡構建的“國際學術名片”、北京市引領國際化都市建設的“城市文化軟實力名片”,以及中國引領全球文明倡議的“文明互鑑名片”。

13

重現日常生活:數字、人文與傳播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

“越是技術的,也越是人文的”,技術可以自然化,但自然永遠不可能技術化。將技術作爲工具的研究思路往往會讓人以及社會向着物化與異化的方向發展,也正是技術工具論所導致的種種生存危機,揭示了技術終將與人類存在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命運。數字、人文與傳播彰顯出交談、共情以及交往共同體的日常生活化,作爲日常生活方式的傳播映射出人們對世界、他者以及自我的差異性的認知與理解,也成爲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因之一。重現日常生活體現出生活的日常永久性,爲新聞傳播學研究提供了源泉活水。

本書共收錄19篇文章,分爲數字技術與社會治理、傳播史觀與媒介研究、生命傳播、國際傳播、傳播理論與專題研究等部分,嘗試以跨學科的研究視角,探求個體、組織與社會在數智時代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14

政黨倫理論

李建華 著

當代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執政效率和執政作風的競爭,而這一切有賴於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從世界範圍看,不同類型的執政黨面臨着許多同樣的問題,其中政治合法性問題尤爲突出。在社會的轉型時期,各執政黨不同程度地都存在合法性危機問題。如何從政黨倫理的視角來探討執政黨的政治合法性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本書探討了政黨本質及其倫理內生性、執政黨倫理的特質、執政黨倫理的理性基礎、執政能力的倫理要求等重要理論問題;同時,作爲個案分析,對中國共產黨倫理道德建設的經驗進行了認真總結,並對如何通過加強執政黨倫理建設來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和執政能力,提出了有益的見解。

15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風險識別與防範

周義程 等著

本書以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購買流程爲“經”、所涉主體爲“緯”、具體風險爲“的”、防範策略爲“矢”,系統分析了購買流程中設計項目、編報預算、組織購買、履行合同、績效評價等環節存在的具體風險及風險所涉主體,並針對每個風險精準設計了科學可行、務實管用的防範策略,從而既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相關研究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又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實務工作者尤其是購買主體提供了一些“如何做”的操作指南,即應如何準確識別風險、科學評估風險和恰當選擇風險防範策略,以有效實現購買目標。

16

數據賦能的智慧應急理論與實踐

李桂華 等著

智慧應急是新技術條件下風險社會治理的新一輪進化。雖然當前智慧應急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在數據賦能下已然展現出巨大潛能。那麼,數據如何賦能智慧應急?如何催生智慧應急信息產品?如何支撐智慧應急決策?爲回答這些問題,本書對我國典型城市應急管理實踐展開調研,梳理數據賦能智慧應急的重要進展、具體實現路徑以及所需解決的問題,釐清數據賦能智慧應急的相關思維、方法和體系,以期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尋找進一步推進我國數據賦能智慧應急的策略方向。

編輯|呂秀麗

有思想|有溫度

微信號:ss_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