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失速的國防預算列車

中國時報社論

世局動盪,兩岸情勢緊張,國家安全成爲施政重中之重;民進黨政府以增加對美軍購強化臺美關係,以武器及儎臺採購與研發等軍事投資,作爲國防政策與戰略指導發展核心要項,缺乏整體戰略思維架構,更有違建軍發展國防建設應有的邏輯,早就被國內安全戰略學界視爲國家安全的重大隱憂。

依據政府推估,自106到119年度軍事投資預算規模達4000億元,110年度起進入支出高峰期,當年度需編列1161億元支出,111年度略減,但仍需882億元,要持續支付到119年,110年度所需經費至今仍無着落。軍事投資經費不斷膨脹成長,最後可能還是得乞靈於特別預算,政府財政結構勢必惡化,將導致國力衰退。關鍵原因在於國安團隊策定的戰略指導失控,導致預算列車失速,進而拖累政府財政。

不能盲目做軍事投資

追求國家安全可以不計代價,但不能不精打細算重視成本效益;富國強兵古有明訓,國家若無健全財政的實力,絕無可能長期整軍經武維持可恃戰力,產生戰略嚇阻維護和平穩定。若不顧後果盲目投資,因發展軍事武力而拖垮國家財政,正是歷代所有霸權窮兵黷武造成政權傾覆,自食惡果之歷史規則。

國家建軍必須依據「打、裝、編、訓」既有理則,而非東並西湊,隨靈感或外部壓力而任意投資;同樣對於國防建設營建武備亦須多項條件配合,諸如兵役體制、薪給待遇與社會支持等多項配套,缺一不可;否則國防戰力必定成爲沙上城堡,禁不起考驗而醜陋崩塌。

建軍過程籌獲預算支持雖是最重要環節,但軍事投資須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前提下,才能最後進場發揮臨門一腳,讓建軍案水到渠成開始啓動。而非先射箭再畫靶,吃下秤砣鐵了心,爲兌現政治支票,或考量滿足外交所需的政治效應,硬是弄出不符軍事戰略指導,又讓國防預算面臨失衡之軍備投資案。

軍事戰略須應對戰略環境,建軍發展要依據作戰想定,對照《國防白皮書》所描述的臺澎防衛作戰場景,應能找到目前各項耗費驚人的預算所投資產製與籌購的軍事武力發揮空間與作戰職能。但當前國安團隊積極推動的多項建軍投資案,諸如足以實施遠程戰術打擊對地攻擊飛彈,或是能夠深入遠洋的國造潛艦,在「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爲作戰指導之「整體防衛構想」定位何在,仍是謎團

軍事戰略指導與作戰構想猶如交響樂團演奏,每一種樂器、每一個樂手都必須遵循樂譜與指揮來演奏,各個不同軍種與兵種所使用的武器、系統與儎臺,就如樂團中的絃樂管樂與打擊樂器,假若樂章中用不到此樂器,卻硬塞進樂團中加入演奏,猶如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演奏時,突然鳴起國樂嗩吶聲,不但其他樂器進退失據、觀衆錯愕,突兀的噪音更會毀掉樂團的演出。

對各軍種不顧整體戰略構想,僅以本位主義爲重,競逐建軍資源,軍事界耆宿有個戲謔說法:「將領們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見到武器軍備就如同走進玩具反斗城,每一個都想買,卻不管有沒有地方玩。」當前臺灣政治人物正扮演愚昧父母,不考慮明天的飯錢,不精打細算就出資買下玩具,卻可能永遠派不上用場

根源在穩定兩岸關係

不當的軍事投資會影響國家財政紀律、財力結構及國家整體國力,對國家安全的戕害更爲嚴重。而軍費預算調度與戰力維護息息相關,若軍事投資排擠到作業維持費,讓裝備保養與教育訓練及演習測試受到影響,籌購的堅甲利器無法由訓練精良、戰技純熟的戰士操作,只要任何環節出錯,最後戰力計算仍是零分

臺灣面臨軍事安全威脅,根源出自海峽兩岸情勢,投資建軍、整建武力是最無奈的保險,絕非解決問題的核心選項。不論如何投資國防,兩岸軍力仍會持續失衡,戰端輕起各方都是輸家,對臺灣而言卻是徹底輸光。穩定兩岸關係消弭敵意,國力持盈保泰方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麥克阿瑟將軍曾謂:「戰爭時,勝利是無可取代的。」但面對大陸,臺灣更須認清和平更是至高無上的。戰爭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最後手段,能夠避免戰爭,維護和平,方爲兵學武道的止戈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