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拆除臺灣時刻引信 重返連胡會

旺報社評

這幾天,從媒體畫面看見美軍倉皇撤離阿富汗,百姓蜂擁逃往機場搶搭美國軍機,甚至有人從高空墜落。大陸失守、越南撤退,都離大部分臺灣人的記憶太遙遠,阿富汗正在發生的事,讓臺灣人見識到國際政治兔死狗烹的現實,這有若一場震撼教育,讓民心忐忑不安。臺灣在民進黨價值同盟口號薰陶下,認爲美國會堅定支持臺灣,實際上美國媒體就指出,阿富汗的教訓將帶給臺灣和烏克蘭人民極大震撼。

綠營吹哨壯膽自欺欺人

綠營政治人物與媒體原本假裝看不見這場悲劇,後來發現對人心衝擊太過強烈,只好出面安撫,宣稱臺灣與阿富汗不同,強調團結自強不依賴他人。但這些言詞並未面對兩岸和戰的根本原因,更未就如何避免「喀布爾時刻」在臺重演而提出主張,聽起來就像吹哨壯膽,只能在綠營內部起一點自欺作用,對臺灣焦躁不安的民心意義不大。

在臺海和平問題上,民進黨不值得期待,但國民黨作爲一個負責任的政黨,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提醒臺灣人民,正視臺海面臨的危機,並提出重返和平的辦法,徹底根絕西貢或喀布爾悲劇的發生,纔是安定民心之道,而不是跟着複述「臺灣不是阿富汗」,或說些不着邊際的「親美和陸」空話,更不必和民進黨打口水戰,爭辯阿富汗變局可否和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臺類比。

國民黨缺乏洞察與論述的能力,實在令人失望,失去自信與靈魂也讓人遺憾。上世紀90年代國民黨因應全球化與民主化潮流,在不放棄統一的前提下,大膽開放兩岸交流,在人道原則上讓骨肉團圓、家庭重聚;在經濟上大膽幫助大陸發展,延續臺灣繁榮;在政治上,化解敵意,增進雙方理解互信。這一切成就,如果沒有1992年擱置爭議、互相尊重的默契,根本無法開展。

兩岸現狀是國共內戰的延續,70年代大陸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政策後,兩岸之爭漸漸成爲制度與理念的競爭,90年代臺灣爲發展兩岸關係而制訂國統綱領,當時兩岸都同意一箇中國,但對其內涵有不同的主張,因而能暫時擱置爭議,開啓兩岸事務性協商與民間交流關係。近年因國際局勢與歷史發展,兩岸之爭出現零和性質的主權爭議,已成爲兩岸交流的障礙。

遺憾的是臺灣在選舉至上的引導下,民主化與本土化走向狹隘的地域意識與獨立傾向,引起大陸的戒心與敵意,兩岸走上惡性螺旋。所幸2005年4月29日連戰與當時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會後雙方共同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連戰破冰之旅讓大陸願意相信臺灣與大陸相向而行,也願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開展兩岸關係。連戰之行爲兩岸保住互信,後來馬英九得以在此基礎上,持續擴大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以及獲得國際社會參與的機會。

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談判

但是隨着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戒心升高,臺灣內部對於自由民主的追求以及素樸的土地情感被刻意操弄成爲臺灣民族主義。以一箇中國爲基礎的九二共識,無法見容於民進黨的意識形態,並且一再遭到污名與醜化,社會逐漸也產生誤解。面對國際局勢的轉變與內部意識形態變化,國民黨未能提出有效對策,並深化兩岸的連結。2016年和2020年兩度總統與國會大選失利後,黨內瀰漫着失敗主義,認爲主流民意與藍綠板塊已然移動,九二共識已不合時宜,爲求生存只有放棄或淡化九二共識。

民進黨不斷操弄民粹主義,刺激兩岸敵意來獲取政治利益;國民黨又無能戰鬥和論述,中道的聲音與制衡的力量無從發揮,臺灣抗中氣焰高漲。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圍堵與打壓已經在大陸激起強大的民族主義,臺灣的挑弄更是讓大陸民衆心生憤慨,武統聲浪甚囂塵上。外力的介入與兩岸敵意的升高,臺海被認爲是當今世界的危險熱區,這纔是臺灣人民見到「喀布爾時刻」惴惴不安的根本原因,臺灣人根本不希望發生戰爭,與有無美國外力保護無關。

國民黨應該思考連戰破冰之旅的成就與資產,在連胡會達成的五個願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儘速恢復兩岸談判;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促進包括三通在內的經濟全面交流;促進協商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並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雙方並強調,在恢復協商後將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的問題。這些至今仍具有化解對立、促進和平的積極意義。臺灣人民普遍希望和平、厭惡戰爭,臺灣要的不是保護,而是要釜底抽薪拆除引爆戰爭的引信。國民黨要爭做的不是保護者,而是拆除引信、創造和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