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非政治領域打開合作之門

旺報社評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將參加由美國主導的「氣候變遷全球領袖視訊峰會」,在中美進入全面戰略競爭緊張關係氛圍下,此舉彰顯美中兩國既對抗又競爭,還能創造合作空間的新形態關係,對兩岸關係應有所啓發。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派遣氣候變遷特使凱瑞赴大陸,討論美中氣候合作新機制,並邀請習近平參加峰會。凱瑞曾擔任歐巴馬政府國務卿,卻以總統特使身分到大陸訪問,大陸依然安排他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總理韓正視訊會見,展現大陸對此事的重視和善意。

應對氣候議題可以是敲門磚

會談結束,雙方發表了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彰顯兩國的共識。凱瑞並表示,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美中合作至關重要,美方願與中方加強溝通,深化合作,加緊落實《巴黎協定》目標,共同爲應對氣候變化危機作出更大貢獻。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雙方展現出的合作態度着實難得。

習近平先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梅克爾舉行視訊峰會,氣候變化亦是首要議題,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爲中、美、歐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尤其中美競爭日趨激烈,仍能找到難得的共識議題,對雙方而言,儘管只是很小的一步,但戰略意義遠大於議題本身。

大陸日前在上海舉辦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週年系列活動,也代表大陸對這一關鍵歷史事件的重視,釋出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又保持「平視外交」的態度。中美關係下一步如何改善,「球」現在美國那邊。

兩岸之間亦應如是,當前環境下討論恢復正常往來並不現實,但雙方仍應朝對話而非對抗的方向努力,畢竟兩岸一家親纔是民衆的真正福祉所在。大陸近期公佈《農林22條》爲臺胞、臺企赴大陸發展提供便利,就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民進黨政府卻在美日發表聯合聲明針對大陸時,透過日本報紙「落井下石」,實非明智之舉。兩岸還應從中美此次會談當中汲取靈感,在非政治領域儘快打開對話之門,爲兩岸恢復正常交往邁出實質性一步。

氣候變化可以是兩岸拓展對話合作的敲門磚。大陸爭取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代表大陸作爲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大陸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全面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可謂「舉全國之力」減少碳排放量。大陸央行行長易綱近日稱,預計2030年前,大陸爲減少碳排放每年投入2.2兆元人民幣,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去意識形態化恢復正常交流

相較之下,臺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1990年爲1.3億公噸,2018年翻倍達到2.9億公噸,最近10年力求減碳,但降幅微不足道,2018年總排放量同比降低約0.62%,距離《巴黎協定》的1.5℃目標遙遠。

早在2005年,兩岸學者就已共同發起兩岸能源與環境永續發展科技研討會,2009年更名爲海峽兩岸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論壇,每年召開年會延續至今,即使新冠疫情也未曾中斷。兩岸應珍惜並善用這一機制,並藉此探索加強共同因應氣候變化的合作。

此外,更廣泛的環保議題也需要兩岸共同應對。日本福島廢水若如期排放,臺灣勢必承受影響,臺灣民衆甚至可能成爲最先遭受核污染的人羣之一。臺灣海洋大學研究發現,福島核電廠含「氚」核廢水若在廠區外每日連續排放,最快1年半就可能影響臺灣外海。同時,臺灣漁業更恐因核污染而受重創業界表示「最壞的情況是倒掉一半」,令疫情之下本已不景氣的產業雪上加霜。

氣候變化對人類安全與繁榮的威脅,將比疫情更糟糕。兩岸不僅應攜手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和環保威脅,更應透過該領域的對話合作,努力實現非政治領域的「去政治化」和「去意識形態化」,逐步推動恢復正常交流交往,落實兩岸人民的核心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