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美國矽銀風暴汲取教訓

旺報社評

美國聯準會暴力式升息的負面衝擊與外溢效應逐漸顯現,矽谷銀行(SVB)倒閉後,瑞士信貸又傳出財務危機,因而被瑞銀收購,接着德意志銀行因信用違約交換(CDS)價格飆升而引爆信用風險,讓投資人與存戶憂心忡忡,短期金融市場顯得動盪不安,若因而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勢必加深全球經濟進一步衰退的疑慮。

系統性金融危機疑慮

在全球金融系統高度關聯下,SVB引發美歐一連串銀行暴雷事件,會不會波及大陸呢?過去幾年大陸一些規模較小的地方銀行,如包商銀行及河南村鎮銀行等,也曾傳出類似擠兌問題。地區性銀行營運與財務體質相對較弱,很容易受到外在變數的衝擊。所幸大陸金融市場體質尚稱強健,SVB事件爆發後,美、歐、英、日國家的銀行指數平均跌幅都在一成以上,大陸不跌反漲,漲幅約4%,顯示市場投資人並不擔心這把火燒到大陸。

大陸金融市場對SVB事件反應冷靜,北京同樣冷處理全球金融動盪不安問題,對其可能的漣漪效應似無危機意識。大陸官媒證券時報日前發表社論,認爲大陸雖不會發生矽谷銀行倒閉這類事件,銀行個別倒閉事件也不會對大陸金融系統帶來實質衝擊,但大陸金融業還是要從中吸取教訓,做好金融風險防控。

表面上看,SVB破產倒閉是存款被大量提領的短期流動性匱乏問題,但實際上根本原因還是出於資產負債表期限嚴重錯配,當Fed暴力升息導致帳上資產價值出現鉅額減損後,市場恐慌情緒快速蔓延,最終形成擠兌危機。這類期限錯配問題,一直存在於大陸金融體系之內,從未消失。不管是過去盛行的地方融資平臺、影子銀行,或是現在的地方債務,都有類似問題。

簡單來說,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型地方銀行)爲追求績效與報酬,總是借短貸長,將期限錯配風險置於腦後。經濟繁榮時期,市場流動性供給充足,這類問題容易掩蓋,一旦經濟轉弱下滑,危機就會開始浮現。以影子銀行爲例,總是透過短期負債類理財產品來匹配長期資產,一旦融資主體出現資金鍊緊張甚至斷裂,很容易引發市場對於價格的恐慌。特別是在市場利率急速上升或經濟衰退的情境下,更容易觸發這類問題,最終釀成風暴。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就是鮮明的例證。

大陸也要當心地方債

大陸地方債問題需要高度關注,探究地方政府資產負債結構可以發現,舉債或借貸而來的資金,主要用來投資房地產與基礎建設,這類建設多需長期且持續的投入,融資資金卻主要來自理財產品或銀行短中期融通,因而出現資產端與負債端期限難以匹配的問題。此外,爲了提高績效並降低風險,提供資金的銀行每年都要重新評估貸款資產品質,一發現狀況不對,就可能暫停或中斷貸款,如此一來,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流動性短缺,甚至陷入危機。

近幾年,大陸地方債務問題一直被端上臺面,主要是因爲規模增長太快。根據中國財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2月底止,大陸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6.2兆人民幣,續創歷史新高,這還未計入各種表外或隱性債務的數字。如果把這些數字計入,IMF粗估大陸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帶來的債務將達到近10兆美元(約68兆人民幣),幾乎是大陸財政收入的一倍,也超過德、法、義三國的政府債務加總。

龐大的地方債務,在資產負債期限嚴重錯配下,一旦出現流動性問題,勢必重傷金融市場與經濟體系。當然,這類金融危機事件在大陸,只要政府(人民銀行)願意出面保證並扮演好最後貸款者角色,全面性風暴應不至於發生,但局部或地域性的衝擊仍難避免,對於正準備迎來經濟復甦的大陸來說,不是好消息。

SVB事件餘波盪漾,北京要從中汲取教訓,做好金融風險防控工作,若能透過財政手段削減債務,或擴大地方債務置換改善期限錯配等問題,就能讓風險降到最低,甚至消弭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