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中國平視世界看滴滴下架

旺報社評

上週最震撼全球科技界與金融市場者,莫過於大陸最著名的叫車平臺滴滴出行」在美國掛牌上市,馬上就被大陸官方違規與安全問題下架APP,引發一連串波濤至今未歇,幾家原訂在美上市的大陸企業紛紛叫停,後續效應仍持續擴大發酵中。不論從市場面到產業面,再到國家間的地緣政治面,滴滴事件都值得關注。

北京網路安全緊縮監管

滴滴出行在大陸上是幾近有壟斷性地位的叫車平臺軟體,大部分臺灣人以爲「優步」(UBER)是全球最大的叫車平臺,但實際上優步用戶約1.1億人,滴滴用戶卻高達5.8億人,纔是貨真價實的全球最大叫車平臺,也因此其赴美上市深受矚目。6月底正式掛牌後股價上漲,市值高達近700億美元,公司也成功募資40億美元左右。

但上市兩天就發生大陸官方主管網路安全的網信辦宣佈,「爲配合網絡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註冊,兩天後再公告「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已要求各應用商店下架APP軟體」,滴滴從上市當天股價一度上漲2成的「天堂」,被打入股價暴跌超過2成以上,且未來充滿風險的「地獄」,大部分觀察家都認爲,滴滴事件的影響會比螞蟻金服事件還廣泛而嚴重。

從螞蟻金服到滴滴事件,代表北京對網路安全緊縮監管、嚴格審查的政策方向,而且全球皆然,美國、歐盟都針對那些接近壟斷實力、掌握民衆數位資料的大型科技公司,祭出各式各樣的反壟斷調查,雖然大部分案件都不可能走到「拆解」的地步,但各國政府壓抑科技巨擘影響力、保障一般民衆隱私的企圖非常明確,類似的官方與科技大廠交鋒未來會持續出現。

如果考慮到國際政治、中美爭霸等因素,滴滴事件彰顯了更重要的趨勢。過去幾年美國前總統川普發動的中美貿易戰,雖然讓中美關係降到谷底,但未打消大陸民辦企業赴美上市的企圖,但滴滴事件看出,大陸官方明白表達對此的「保留態度」。先前就傳出監管單位曾與滴滴就赴美上市之事進行「溝通」,但滴滴執意爲之、甚至被認爲有意造成「生米煮成熟飯」,纔在上市後馬上引來官方大動作調查,並給予嚴厲處罰。

中美走上金融脫鉤新冷戰

後續的發展也朝此脈絡發展:先是傳出未來將由「國家網信辦」主導監管大陸企業在美上市的工作,接着就是許多原本排隊等待赴美上市的企業知難而退,如阿里巴巴投資的醫療數據公司零氪科技取消在紐約上市,大陸健身應用程式「Keep」,以及Podcast分享平臺「喜馬拉雅」,也已先後取消在美上市計劃。業界擔心這將爲大陸企業赴美上市關上大門,只剩下「小門」可鑽。某個角度而言,川普想要實現的「中美金融脫鉤」,藉着中方的動作反而更可能實現。

更重要的意義是:中美有意識地在爭奪數位資料的掌控;大陸官方出手懲罰滴滴,有一說法是滴滴把資料泄露給美方,滴滴則對此否認。坦白說,泄露資料給美方的可能性不大,但爭奪與保障數位資料的掌控與安全卻是實情。官方色彩的《環球時報》評論稱,絕不能讓任何一家互聯網巨頭成爲比國家掌握還詳細的中國人個人信息的超級數據庫,更不能給它們隨意使用權。新出臺的政策就是要由網信辦嚴格監管赴美上市企業。

滴滴的市場大部分在大陸,股權結構則外資比重不低,軟銀、優步、蘋果都是大股東,又在美國上市,但這家企業卻掌握大陸4、5億人完整的行動數據,其中甚至包括重要的政府部門(如公安部門)的相關數據。此所以官方嚴查重罰滴滴,更讓網信辦負責監管企業赴美上市。如果繼續深化發展,縱然兩國強調不要冷戰、要「既競爭又合作」,但實務上中美已走上金融脫鉤、數據脫鉤的新冷戰了。

臺灣對此事件或許感覺不切身,多抱着隔洋看熱鬧心態。但看到大國數據資料的掌控與爭奪,中美高科技產業的脫鉤趨勢,大陸平視西方世界的新態度,臺灣產業身處中美夾縫之間,應該關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