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出口旺 臺灣經濟不會差

旺報社評

臺灣經濟再度傳來好消息,3月出口金額歷年單月新高,達358.9億美元(約臺幣1兆133億元),年增率27.1%,是連續第9個月正成長。在美中經濟戰與疫情衝擊持續之際,逐月走高的出口成績襯托出臺灣出口的韌性多元性。只是,本該高興的一件事,卻因蔡總統在臉書貼文,又引來藍綠隔空交火。爭執點了無新意,還是「誰比較需要誰」,或是否「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卻忽略了兩岸相互依賴的事實。

無懼負面衝擊 臺商加碼投資

數據會說話,臺灣出口的韌性與多元性,一半因素要歸功於臺商與大陸市場。大陸依舊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在3月破兆臺幣的出口中,大陸與香港比重44.3%,排名居次的東協僅16%,兩者差距高達28.3%。在美中對抗因素下,政府多元化佈局重心的美國,比重只有14.2%,約是陸港的1/3。換句話說,臺灣出口市場長期多元化佈局的結果,仍然擺脫不掉大陸與香港,兩岸經貿高度依存,如同地球繞着太陽自轉,不是政治力量所能改變。

其中臺商扮演至爲關鍵的角色。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如此之高,絕大部分源自於大陸臺商的加工出口需求。交叉比對3月出口品項可以發現,對陸港出口53.7%爲電子零組件,足足是第2位資通視聽產品的5.5倍。也就是說,臺商進口大規模的電子零組件,主要功用還是在地組裝生產後,再出口至世界各地。換言之,如果大陸出口旺盛,在臺商的殷切進口需求下,臺灣出口就不會差。

比對近20年(2001~2020)大陸與臺灣出口表現,除了2012年及2019年臺灣負成長而大陸正成長外,其餘18年兩岸的出口表現都是亦步亦趨。若再進一步推敲這兩年的前後期表現,嚴格說來,大陸與臺灣的出口還是同向,而非背離。因爲2012年及2019年大陸出口年增率分別從前年的15.2%及7%,下降至均爲5%,而臺灣則是從12.6%及5.9%,下降至-2.2%及-1.5%,都是明顯從高點滑落。背後關鍵就是兩岸出口的高度依存關係。這也充分印證,兩岸經貿其實是依循着市場經濟法則在運作,政府刻意的干預與阻礙舉動並無法撼動大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臺商的韌性展露無遺。特別是近幾年來,在臺灣政治環境對大陸不友善、大陸經商環境成本大幅拉昇、美中貿易戰帶來的龐大出口壓力等諸多負面因素衝擊下,臺商不只沒有退卻,反而還加碼投資,甚至選擇就地調整體質與策略,以因應大環境的轉變。去年臺塑南亞就分別加碼大陸寧波子公司50億及9億新臺幣左右,中壽則增資大陸的建信人壽近58億新臺幣,臺壽更預計在今年增資君龍人壽超過15億新臺幣,都是鮮明的例證 。

政府介入 市場仍將回歸正軌

就產能來看,包括鴻海、和碩光寶科及臺達電在內的電子大廠,迄今爲止,都還有約7到8成的產能在大陸。傳產臺泥亞泥,在大陸的產能同樣也是高達約7成左右。觀察近10年來整體臺商在大陸新設家數,從2011年2639家,一路向上走高至2019年及2020年的5252家及5105家,分別創下歷史次高及第3高紀錄。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外界普遍認爲臺商將加速撤離中國,但實際上並未發生。就算有,頂多也只是部分產能的調配,生產及發展重心多數仍在大陸。

這就是市場法則,一個擁有14億人口、腹地廣大、內需消費擡頭、經濟仍在高速成長的國家,實在難以想像包括臺商在內的外資企業,會因爲短期國際政經干擾因素,就全面拋棄這個市場。根據大陸商務部統計,2020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突破1兆人民幣,不只引資規模與全球佔比都創歷史新高,也首度超越美國成爲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今年第1季,這個數字更上一層樓,年增4成,來到3025億人民幣。如無意外,今年勢必再創新高,持續突破兆元人民幣。這些數據都充分顯示,外商(含臺商)已爭相用腳投票,對大陸未來經濟投下信任的一票。

從臺商的選擇與臺灣經濟的強勁表現,已啓發我們,政府力量的介入,短期或許可能製造市場扭曲效果,但長期而言,市場終究會回到原本的軌道。這兩年多來,臺商基於政治壓力(美方或我方政府)與利誘(回臺投資優惠),確實有調整大陸產能的動作,但大陸經濟一回溫,投資風向立刻轉回大陸。利之所在,天下趨之,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政府恐怕還是得務實地看待兩岸經貿關係,少點口水,才能符合臺商的期望與全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