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惠臺 魚幫水水幫魚

旺報社評

隨着臺灣疫情急速升溫,兩岸針鋒相對更加尖銳,而且從官方延燒到民間大陸國臺辦基於人道關懷,有意捐贈疫苗協助臺灣抗疫,但民進黨不領情,國臺辦竟遭到大陸網民一片謾罵。無獨有偶,稍早大陸民衆不滿福建政府獨厚臺胞,也是一片罵聲,福建省政府抵受不住輿論,決定暫緩實施臺灣人赴福建只要隔離2天的「2+19」惠臺措施。大陸一位知名部落客更借題發揮,認爲大陸應停止一切可能有益臺灣經濟發展的惠臺行爲。

惠臺政策實則兩岸互惠

和平統一」是大陸對臺政策基調,「以經促統」是不言而喻的過程,支持臺商及臺胞在陸發展與手段則是必要的手段。即使民進黨執政,不曾給過大陸好臉色陸方還是持續推出「惠臺31條、26條、11條」等一系列支持臺商及臺胞的政策,就是希望透過實質的政策牛肉,來化解兩岸之間的對立與疑慮。就眼前情勢而言,「惠臺」似乎並未收到明顯效果。大陸一頭熱的惠臺政策,在臺灣官方的冷嘲熱諷下,大陸民衆不滿情緒逐漸累積。上述幾個事件,顯然就是一種物極必反下的反撲。

事態的演變令人憂心。當對立的這把火,從官方蔓延到民間,不只不利臺商或臺胞在陸發展,對於未來兩岸經濟發展,恐怕也會帶來巨大傷害。原因很簡單,「惠臺」並非只是表面上單純的獨厚臺商或臺胞,背後還有更深刻的意涵,早年大陸需要引進資金與技術驅動成長,卻受到國際社會杯葛,臺灣爲大陸經濟發展帶進第一桶金與最新管理技術。如今大陸富裕了,不再缺管理人才和技術,但仍然需要先進技術,臺灣在這一方面,尤其半導體制造方面,仍然有部分優勢,可以貢獻大陸產業轉型升級。大陸在ECFA早收清單上確實有部分惠臺項目,對臺灣農業與部分製造業有幫助,但在兩岸進出口總額上所佔比重有限。整體而言,兩岸經貿關係主要還是互惠關係。

根據大陸商務部統計,自臺灣開放大陸投資以來,超過11萬家臺商西進大陸,規模僅次於港商。不管是在出口貿易、對內直接投資或是產業升級轉型等各個面向,都可見到臺商的身影,穿梭其中,協助並帶動大陸經濟發展。旺旺、統一及鴻海等知名臺商,都是鮮明的例證。

大陸對臺灣仍具磁吸力

在大陸加快經濟與產業轉型升級當下,大陸更需要臺商的技術,臺商更需要大陸的市場,加上兩岸之間的情感與文化連結,臺商西進趨勢不會因政治因素而停止。以臺積電爲例,在美國龐大壓力下,還是注資190億人民幣擴充南京廠28奈米半導體產能。其中固然有商業利益考量,但也有支持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意味

另一方面,大陸人均GDP自2019年首度超過1萬美元、成爲世銀定義中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後,如何擺脫成長停滯困境、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已是北京亟欲解決的一大課題。據此,北京或許可以更進一步思考,如何複製過去經驗、善用惠臺政策,形成全面的互惠效果,讓大陸可以加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畢竟從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來看,大陸若想提升人均GDP,其實更要想辦法跟所得比較高的國家加深經貿或投資往來,利用生產要素與商品的國際移動,拉近彼此的生產要素(如資本與勞動)價格差距,進而提升自身的所得水準。臺灣,當然是一個很好的對象。

總的來說,大陸惠臺舉動,本質上是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概念,而非單方面的施捨或優惠。最近幾起事件引爆大陸民衆的不滿情緒,讓兩岸對抗氛圍從官方擴大至民間,甚至有輿論希望中止惠臺措施,顯非兩岸關係理性的觀點。臺灣是一個民間驅動的體制,商業有自己的邏輯,人民有自己的選擇,大陸對臺灣的磁吸力依然存在。過去與未來,臺灣都是幫助大陸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北京不會希望這個力量受到折損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