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冬奧若良性互動 兩岸更應互信

旺報社評

在美國發起的外交抵制下,北京冬季奧運即將在2月4日開幕,臺灣決定不參加開、閉幕典禮,但未表態「抵制」,而以隊員個人因素爲理由。教育部並於19日舉行公開授旗典禮,宣佈由中華奧會率隊與賽,奧會主席林鴻道因健康因素,改由前奧會副主席兼代理秘書長陳士魁領軍,兩岸奧會溝通順暢,場中不會出現旗歌爭議。

臺灣順利參與賽事

美國以新疆維吾爾族與其他少數族裔遭到系統性迫害,及西藏與香港的人權問題爲理由,宣示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澳洲、英國、加拿大、丹麥、立陶宛等5國跟進,日本不派官員,但未使用「外交抵制」一詞,法國態度模糊,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紐西蘭、拉脫維亞、瑞典等國以疫情爲理由不派官員,愛沙尼亞稱因「政治理由」不派官員參加。

不過,已有7位元首級領袖將赴北京參與盛會,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俄羅斯總統普丁及波蘭、阿根廷、巴基斯坦、哈薩克、蒙古等國總統。看來美國的外交抵制並未造成風潮,依據大陸外交部消息,美國至少18位官員向北京申請簽證,準備到大陸參加冬奧,美國外交抵制只有立場宣示的意義,並沒有什麼實質影響。

冷戰時期美蘇兩強都曾經抵制過對方舉辦的夏奧會,但效果都十分有限。進入21世紀,美國仍沿用冷戰時代的手段羞辱北京,更難奏效。美國的抵制沒有引起太多響應,除了沒有實際的國際衝突外,主要還是經濟因素,大陸不但爲西方世界提供大量產品,同時也是龐大的市場,特別是與日俱增的運動產業驚人的購買力,讓許多運動員或相關企業,面對大陸格外小心謹慎。

臺灣一些人權團體聲援「#NoBeijing2022」(不要北京2022)的倡議,但引起的關注不多。這不僅是因爲臺灣參加冬季運動競賽的項目不多,也反應蔡政府任期最後2年,在兩岸關係上希望避免擴大對立的心態,沒有明顯外部壓力下,就沒有強出頭的必要,力求行穩致遠,不節外生枝,以管控危機。

本屆冬奧臺灣4位選手取得參賽資格,包括競速滑冰黃鬱婷、雪橇林欣蓉及滑雪李玟儀、何秉睿等。其中黃鬱婷非常值得期待,她是競速滑輪溜冰1000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者,轉戰滑冰後,不到一年內達到世界盃秒數標,去年底在大道競速滑冰世界盃(北京冬奧資格賽),一舉取得500、1000和1500米項目參賽資格。參加ISU大道競速滑冰4大洲錦標賽,更奪得女子1000米項目金牌和500米銀牌。

獨派沒有藉機生事

近年來,臺灣有人不滿於參與國際賽事的「奧會模式」,引起內部的爭執,甚至還舉辦公投要求正名,引發兩岸緊張。去年東京奧運期間,藝人小S爲「國手」加油引起的兩岸事件,讓臺灣內部吵成一團的代表隊名稱問題,被轉移到兩岸矛盾上,可謂2015年周子瑜國旗事件的翻版。

不過,這次冬奧,獨派並未生事,民進黨政府不但未在代表名稱上做文章,也沒有呼應美國加入抵制行列,給人不做麻煩製造者的印象。大陸爲順利完成冬奧以及年底二十大的權力鞏固,也不願意在這個場合橫生枝節。12月北京宣佈ECFA繼續實施。1月6日,對岸海關暫停臺灣石斑魚進口,我方也不像前兩次農產品被禁的大動作反應。都意味着兩岸關係近期雖不樂觀,但是雙方都還有管控危機的意願。

大國往往利用奧運比賽進行地緣政治博弈,也有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利用本身的名氣表達個人的政治立場。運動競賽能否或應否作爲從事政治、社會運動或變革的工具,世人並沒有共識。但可以確認,國際競賽一定會帶來接觸與交流,而對話、接觸和合作更有可能帶來改變,無論人權還是兩岸問題都是如此。臺灣在兩岸奧會合作下可望順利參加,預祝我國選手有優異表現,北京冬奧順利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