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俄烏牽動臺灣 民進黨裝睡

旺報社評

烏克蘭終將難逃戰火命運,或得以和平收場?歐洲最嚴重的安全危機一觸即發,不但烏克蘭國家命運、人民生命財產危在旦夕,歐洲權力版圖及跨大西洋關係亦受衝擊,甚至連動臺海安全,美國的印太戰略與中國政策都受到挑戰,唯民進黨政府拒絕面對現實,堅持「臺海情勢與烏克蘭局勢本質不同」。

普丁真正意圖不明

自去年底以來,烏克蘭就戰雲密佈,雖經各國外交斡旋,軍事僵持對峙局面卻不斷升溫。美國總統拜登19日斬釘截鐵表示,俄羅斯會在下週或數天內攻擊烏克蘭,並瞄準首都基輔;國防部長奧斯汀警告,俄國軍隊已進入攻擊發起位置。嚴格來說,直到普丁採取具體行動之前,外界難以看透他的真正意圖。在全球焦慮不安之中,令人稍感安慰的是,各方並未關上外交溝通、交涉的大門。

爲阻止烏克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要求西歐國家自東歐撤軍,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及白俄羅斯已部署19萬重兵,舉行各項實彈軍事演習,企圖以武力脅迫烏克蘭就範。烏克蘭與西方國家當然拒絕讓步,拜登政府強硬迴應,如俄國發動攻擊,美國將「迅速果斷」因應,俄羅斯將付出「嚴重代價」。拜登總統及國務卿布林肯並親自出馬,分別與普丁及俄國外長拉夫羅夫交涉,同時提供烏克蘭大量武器與軍事物質。

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蕭茲也居中協調,提出烏克蘭在一段時期內不加入NATO的折衷方案,但是情勢依然急轉直下,烏克蘭境內已傳出多起炮擊事件。由於烏克蘭不是NATO成員國,美國及NATO會員國已表明不會出兵馳援,一旦衝突爆發,擁有絕對軍事優勢的俄羅斯將取得上風。

目前無從判斷普丁是否會訴諸武力,更無法臆測戰爭可能的結局,但可以確定的是,烏克蘭將首當其衝,承受最直接傷害,無法脫離俄羅斯掌控似乎已成爲烏克蘭的宿命。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烏克蘭政府鎮壓烏東頓巴斯地區的親俄分離主義行動,造成超過1萬4千人喪命,8年之後,俄羅斯又兵臨城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埋怨:「烏克蘭被俄軍包圍,美國等盟友卻不肯派兵助戰,讓烏國處境艱難,未來要加入北約,恐怕是一場夢」,道盡了小國的悲哀。

普丁對烏克蘭採取激進手段,除了政治強人好戰特質外,他的決策考量了傳統地緣政治、經濟誘因、能源供應、美國外交政策等諸多因素,更認爲必須把握當前最佳時機。多數學者專家分析,全方位抗中成爲美國外交政策最高原則是普丁敢放手一搏的原因之一。

美國進退兩難困境

無論是否發生戰爭,普丁若取得任何形式的勝利都將翻轉歐洲權力均衡態勢,至少歐盟及NATO東擴暫時受阻,普丁明顯掌握了主動權及主導權;相形之下,拜登則處於兩難局面,特別是如何避免軍事衝突帶來的嚴重後果。

爲了專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有效威懾中共擴張,拜登政府將人力、資源集中印太地區,也因此導致去年8月倉促從阿富汗撤軍的重大外交挫敗,現在又面臨來自烏克蘭更嚴峻的挑戰。如拜登政府表現過於冷淡、被動,將損害美國維護自由、民主的信念與承諾,但若干預過度,勢必分散箝制中共的力量,違背既定的全力反中政策。

相形之下,中共對烏克蘭局勢、歐洲安全等重大議題,展現了更大的彈性與運作空間,外交部長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視訊會議中表示,各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得到尊重和維護,烏克蘭也不例外,但也質疑,北約一味東擴,是否有利於歐洲的和平穩定,是應認真思考的問題。王毅更不點名指出,各方需要爲和平而努力,而不是一味製造恐慌,渲染戰爭。

美國專家表示,無論對烏克蘭或臺灣,美國政策已進入「拐點」,必須做出困難抉擇,提出更明確的保證,但除了龐大人力資源需求,前進軍力部署、強化前進基地設施外,對中國更須面對「一中紅線」,對烏克蘭則受到「NATO第五條款」約束,兩者都是美國目前無意挑戰的政策極限,道盡美國決策的困境。

俄國對烏克蘭的潛在軍事行動與中共統一臺灣不能直接畫上等號,但威脅的本質相同,大陸不會放棄任何有利統一的機會。英國首相強森警示,如西方國家未能履行支持烏克蘭獨立性的承諾,將對全球產生破壞性後果,包括臺灣。民進黨政府不能對這隻大灰犀牛假裝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