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ECFA延續 臺商空間更寬闊

旺報社評

兩岸ECFA終於確定繼續實施,對大陸臺商而言是大好消息,不僅早收清單關稅減免優惠得以維持,兩岸經貿脫鉤疑慮也可以解除。根據臺灣海關統計,自2011年ECFA生效後十年來,大陸對臺早收清單貨品減免關稅金額累計達81.82億美元。除了爲臺灣農民及出口商節省大量關稅成本外,也帶動臺灣出口與經濟成長。

大陸對臺商釋善意

這個數字看似不大,衍生效益卻不小。透過ECFA推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制度化,讓臺灣能夠與主要貿易競爭對手,站在同樣立足點公平競爭,就是帳面數字無法反映的好處。外界常常忽略,2013年臺灣得以陸續與紐西蘭及新加坡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降低被邊緣化,也是奠基於ECFA的簽署,只要兩岸關係繼續改善,經貿空間問題就可以解決。更不用說,ECFA加深兩岸彼此之間的信賴,使臺商可以安心在大陸投資與經營,不僅有利提升臺灣整體產業競爭力,亦有助大陸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

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大陸出口,讓北京體會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急迫性,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大陸緊迫感更強烈。大陸經濟改革與結構調整過程中,臺商始終扮演着關鍵角色,不論是改革初期引入先進生產技術與管理思維,或是十二五規畫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都可見到臺商積極付出的身影。

最知名的東莞臺商發展模式,是利用臺灣接單、大陸生產的三角貿易優勢,不僅幫助東莞奠定大陸出口重鎮地位,也大舉提升臺灣產品國際能見度、塑造臺商西進的典範。1990年代初期,臺灣開放對大陸投資,臺商進駐東莞僅百餘家,到2020年底,東莞臺商達3664家,成爲全大陸臺商最集中的地區。在這段期間,東莞經濟總量從1991年71億人民幣,一舉躍升至2020年9650億人民幣,成長135倍,並於今年躍居常住人口千萬以上的新一線城市,臺商厥功甚偉。

除了東莞,另一個有「小臺北」之稱的崑山,同樣也寫下兩岸經濟成功合作見證史。臺商在崑山有「3567」稱號:貢獻3成GDP、5成工業產值、6成利用外資、7成進出口總額。從1990年第一家臺商在崑山落地以來,崑山累計批准臺資項目共5563個,投資總額668.38億美元,崑山得以從一個貧窮的農業縣,躋身現代工商城市,長期位居大陸百強縣的龍頭,臺商貢獻非常大。

運用優勢抓緊商機

不過,不同於東莞集中於出口產業,崑山臺商爲配合大陸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在產業聚落形成過程中,特別強調內外銷並重模式。一方面協助大陸產業升級轉型,另一方面也可抵禦外部市場動盪的衝擊。確實,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大陸出口,崑山臺商相較其他城市受傷相對輕微,就是憑藉着這種「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

根據統計,崑山當地臺商的產品去路與服務對象,大致是內銷與外銷各佔一半,項目則是涵蓋電子資訊產品、農產品、機械設備及商貿物流服務等各種產業樣態。簡單來說,崑山的產業變化就是臺灣產業發展的縮影。

不管是東莞或崑山模式,背後代表臺商在兩岸融合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ECFA延續的效益絕非僅帳面上關稅減免的數字,更重要的是北京釋出的善意,可以讓臺商在陸投資無後顧之憂。

不過,大陸正邁入下一階段的制度調整與改革,經濟將迎來逆風,加上兩岸政治紛擾持續,讓臺商處境相對艱難。對此,北京需提供臺商更強有力的支持,以帶動臺商加碼投資,並對大陸經濟做出重大貢獻。大陸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拐點,依過往經驗,若能有效運用臺商優勢,必能再一次幫助大陸成功轉型升級。也需提醒臺商,面對大陸大環境的轉變,更要抓緊中間的轉折與脈動,而不是離場觀望。危機就是轉機,改變可能帶來風險,但也有相應的商機。這是深耕大陸30多年的臺商們最大的優勢與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