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賀錦麗訪東協 暴露美國罩門

旺報社評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訪問新加坡與越南兩國,她在新加坡發表演講,闡述拜登政府的東南亞、印太和全球政策;在越南與國家主席阮春福會晤,敦促越南加大力度對中國施壓,以挑戰中國霸凌和過度的海洋主張。但她此行碰到兩件尷尬的事,一是美國自阿富汗撤軍所造成的國際信任危機;二是越南在她到訪前,已先向中國表態不會和美國結盟對抗中國。

美國在東協慢了一步

川普主政時期採取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美國國際信譽直直落,拜登雖然走回傳統多邊主義外交路線,並積極拉攏盟國一起抗中。但是拜登選擇自阿富汗撤軍,不僅讓美國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快速崩潰,塔利班民兵組織重回喀布爾掌權,美國在國際社會的信任度更遭質疑,拜登外交政策受到沉重一擊。

賀錦麗此次訪問「中國後院」,白宮發佈新聞稿闡明,美國要強化和東南亞地區國家關係、擴充經貿合作,討論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疫情防控、合作提升國際秩序等議題。既然美國有意強化自己在中國後院的影響力,卻只選擇訪問新加坡和越南,難免讓人感到奇怪。

東南亞國家在美中之間是否選邊站,跟國內政治、對南海領土爭端激烈程度、對中國經濟依賴度,以及對外決策自主性有關,並非美國單方面決定。例如,越南近年傾向於向美國靠攏,菲律賓、緬甸、柬埔寨、寮國則靠向中國,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汶萊等國更注重中立。緬甸政變後,拜登政府束手無策,對緬甸已失去影響力。

至於泰國,雖然也是美國的盟友,但並非北約式盟友,畢竟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泰國一直主張和中國合作;印尼和馬來西亞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也不願看到中美持續緊張。菲律賓對美關係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兩國軍事合作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美國想在東協擴大影響力,可能已經慢了一步,中國在東協經營20年,從2000年宣示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開始,投入相當多的資源,一直到2010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中國和東協國家經貿已走向零關稅,這是其他區域外國家所無法做到的實力。

在區域合作方面,中國也比美國先行一步,以湄公河計劃而言,中國一直在主導「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組織」計劃,2020年中國提出「瀾滄江─湄公河的專項基金」受到當地民衆歡迎,2021年6月中國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外交部長會議,提出瀾湄合作5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透過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湄公河國家實施更多合作項目。

新南向需要大陸配合

美國有樣學樣,美國國務院與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也向湄公河五個夥伴國家提供了近35億美元的援助。2020年美國川普政府將印太戰略跟湄公河計劃結合,美國認爲「印太戰略與東協戰略伙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決定投資1.5億美元支持湄公河流域的國家,協助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或者是打擊跨國犯罪、發展能源及電力、解決乾旱、救災工作等問題。

賀錦麗首次出訪東協,只到新加坡與越南兩國,顯示中國在東協外交戰略上已佔上風,這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在東協國家影響力不及大陸,臺灣的地位可想而知。從這個角度而言,蔡政府執政5年來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但收效不彰,這是因爲在大陸影響力框架下,臺灣能發揮的空間有限。

以緬甸爲例,臺商原先認爲仰光值得開發,呼朋引伴前往開發工業園區並設廠。軍政府掌權後,臺商才發現緬甸許多基礎資源掌握在中國的手中,要跟軍政府交涉還得透過中國的協助。

經營東協國家不能只依靠美國,更需要大陸的配合。以今天大陸的經濟規模與全球影響力,許多事情是繞不過大陸的。以BNT疫苗入臺爲例,陳時中原堅持包裝上不得出現「復必泰」,繞了大半年的彎,如今還是接受了這3個字。民進黨如果不堅持意識形態,不僅疫苗早已買得到,在東協國家行走,臺商到處嘛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