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國護欄遇見北京底線

旺報社評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結束天津行後,更高層的官員相繼走訪亞洲,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印度,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訪問新加坡、菲律賓、越南,接着副總統賀錦麗將赴越南與新加坡訪問。白宮稱,賀錦麗此行在加強與「兩個關鍵印太夥伴」的聯繫。不出所料,天津會談未能降低中美的緊張關係,美國持續增強對中國的圍堵遏制策略。

構築護欄防止失控

雪蔓在出訪前曾表示,希望在中美關係間築上護欄,防止中美日益尖銳的分歧出現失控局面。但北京對構築護欄興趣缺缺,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當面對雪蔓提出兩份清單,要求美國糾錯改正;外交部長王毅在與雪蔓會面時提出三條底線,說明中方立場。天津會談是中方在3月阿拉斯加會談的基礎上,進一步具體化與清晰化表達中方的立場、意向與訴求。陸方重申在阿拉斯加會談中「平視」美國,拒絕美國以實力地位出發的談判態度,更揭露美國以妖魔化中國,將中國設爲假想敵的方式,讓中國成爲美國國內深層矛盾與不滿的替罪羔羊,對此北京無法接受。

這次會談還否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中美交往邏輯。北京反對在充滿敵意、單方決定、缺乏尊重與不平等關係下的競爭、對抗、合作三分法。在北京看來,這種三分法只是打壓和遏制中國的障眼法:「有求於中方時合作,在有優勢的領域就脫鉤斷供、封鎖制裁……只想解決美方關切的問題,只想得到美方想要的結果,單方面受益,既要壞事做絕,還想好處佔盡。」北京展現強烈的自信目的十分清楚,就是要求美國調整對於中國大陸的態度,重新界定雙邊關係,並做出具體作爲。

雪蔓在回國後接受全美公共廣播電臺(NPR)訪問,當記者問她,「如果妳堅持與中國競爭並反擊中國,妳將面臨着與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達成協議的風險。妳認爲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足夠強大到足以接受這個風險嗎?」雪蔓指出,拜登總統和布林肯國務卿的策略是希望加強與盟友和合作夥伴的關係,以便採取一致的行動。記者進一步追問,美國對中政策是否過於依賴盟邦。雪蔓則強調,美國要讓中國在反中聯盟的壓力下,在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中與美國競爭。從雪蔓的回覆,可見拜登的對中戰略主要還是依靠結盟爲主,操之在己的部分不多。

底線思維斗而不破

英國媒體《經濟學人》認爲依賴盟友反中的政策有其侷限性。拜登總統將美中關係定位爲一場無法共存的零和競賽、民主與獨裁的鬥爭,要盟邦選邊,恐怕高估了美國的影響力,低估了盟邦「棄美投中」的可能性,美國所寄望的反中聯盟並沒有想像中的固若磐石。從《經濟學人》的評論與NPR記者的質疑可以看出,美國單憑自身實力要與北京達成協議,不做出調整或讓步是不可能的。

雪蔓訪中,事實上在滿足美國國內短期政治議程需要。美國政府面對即將到來的期中選舉,前有通貨膨脹虎視眈眈,後有川普、蓬佩奧等共和黨人窮追不捨,面子裡子都輸不得。拜登只能步步爲營,短期內難有突破,但也不會失控。

大陸對美國「開清單」不能單純視作滿足內部民族主義的情緒,更多的是雙方實力變化給大陸的底氣與意志。但中方也是一種單純的試探,或切香腸式的徐進,北京知道美方不會全盤接受,而是展現底線思維。即便如此,中國仍將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保持外交手腕的靈活性。剛送走雪蔓回美,立刻派出新任駐美大使秦剛上任,並發表語氣溫和的演說,可見北京對美政策目前是立場堅定,手段靈活,今年10月的「習拜會」不是不可能成局。

中美雙方的叫陣示威與合縱連橫,多是爲未來的高層會面累積籌碼,短時間內不會給對方好臉色,但也不至於一路殺到底。美國對付中國除了組建反中聯盟外,更重要的還必須依靠自身實力,而美國實力的恢復,除國內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在某些方面如經濟與國際安全問題上又必須北京的配合,這就是美國現行對中政策矛盾與困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