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明年大陸經濟 穩中要求變

旺報社評

今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主動示警大陸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不久前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上海一場座談會,也提出今年大陸發展遇到的新挑戰,遠遠超出預期,未來經濟恐將面對更大的下行風險。在在凸顯大陸經濟相當嚴峻。

找出經濟成長新動能

今年下半年以來,隨着基期效應消失,疫情反覆與衆多加強監管措施帶來的不確定性,大陸經濟成長明顯減速。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還有18.3%,第二季卻下滑到7.9%,第三季更掉至4.9%。雖然相較其他先進與新興市場國家依然十分亮眼,但對照自身的成長軌跡,增速明顯下滑,亦是不爭的事實。

而爲應對經濟下行情勢,大陸從中央部會到地方政府,紛紛推出政策組合拳。比如財政部爲穩住投資,加大力道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積極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光是10月發行額度就高達6441億人民幣,足足是1到10月平均的1.6倍。隨後各地陸續傳出,房地產貸款限制可有條件鬆綁。人行更大動作全面降準與定向降息,釋出超過1.2兆人民幣的長期資金,就是想刺激消費與投資,避免經濟進一步下滑,可看出大陸穩增長的強烈企圖心。

不過,對面臨中長期經濟結構調整的大陸來說,任何決策都得考慮長遠,不能陷入慣性思維與短期迷思。也就是說,不管是供需與城鄉區域結構調整,或是產業升級轉型,都需要融入更多的新元素或新模式,才能快速將經濟拉出短期泥淖,並朝中長期方向邁進。求穩顯然還不夠,還必須深入思考如何在穩中求變,找出經濟成長新動能。

舉例來說,這一、兩年來因疫情因素而加速發展的數位經濟,在5G、雲端、物聯網等網路項目帶動下,已經逐漸開枝散葉、茁壯成爲引領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20 年大陸數位經濟規模達39.2兆人民幣,不僅較2005年2.6兆成長超過10倍,佔GDP比重更是從2005年14%大幅成長到2020年38.6%。對比之下,2020年大陸整體制造業佔GDP比重,在結構加速調整下,下滑到只剩37.8%。顯見數位經濟這種新業態(融合製造與服務),已逐漸取代過去傳統產業角色,成爲大陸經濟成長的新主流。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京現時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維持甚至找出更具彈性與靈活性的產業政策,鼓勵企業創新,讓更多新業態與新模式,可以大鳴大放,而非反向限縮如網路或線上平臺等特定產業發展。比如近來爲強化反壟斷並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北京開始加強網路平臺監管。從網路巨獸阿里巴巴及騰訊,到線上教育平臺的新東方與高途,再到線上遊戲的市井小民,無一不受到影響,也引發寒蟬效應。換言之,這種爲了求穩而加強網路監管、反壟斷的做法,可能需要適時調整。畢竟網路本身是數位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過度扼殺只會帶來反效果。

對中小企業加大支持

另一方面,北京可能也須留意中小企業發展,加大力道支持。因爲中小企業纔是支撐大陸經濟的關鍵要角,貢獻經濟比重超過6成,但短期經濟下滑,受到衝擊最大的往往都是中小企業,而非大企業。儘管在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已明令金融機構須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援助,然實際情況通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小企業囿於財務體質與信用狀況普遍較差,即使政策大力放水,但在雨天收傘的大前提下,銀行更會傾向迴歸授信本質,嚴加審覈、減少放貸,政策效益自然也難以彰顯。

因此,爲真正達到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增量、降價、擴面」的政策目的,在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上,或許除了開閘放水、釋出資金等短期救急作法外,更應該站在中長期角度,思考如何求新求變,從根本上去提升中小企業體質。比如端出政策牛肉、協助中小企業加快數位轉型步伐,或是結合數位經濟模式,引導中小企業創新、開發出新營運模式等,都是具體可行做法。俗話說的好,與其直接給魚,不如給支釣竿。扶持中小企業,何嘗不是如此。

目前看來,基於經濟增長考量,明年大陸主旋律應該還是不脫「穩」這個字。只是,站在中長期經濟結構調整角度,不管是數位經濟或中小企業發展,都還需在「穩」的主旋律下求變。畢竟應該看的不是當下,而是更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