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人民幣要爭一世不爭一時

旺報社評

隨着美聯準會主席鮑爾大動作放鷹,美元指數一路狂奔。不到一個月,漲幅已逼近6%,一度升破110整數大關,續創20年新高,美元已成爲地表最強貨幣。只是,美元強升的結果,並未給全球經濟帶來太多好處,反而加劇金融市場動盪,新興市場隱然出現金融風暴跡象。

阻貶不利大陸經濟穩定

根據過往經驗,太強的美元往往壓抑大宗商品與原物料需求,不利全球經濟復甦。強勢美元也會加大新興市場國家債務壓力(因多爲美元債),加速資金外逃,甚至引發金融風暴。最近南亞的斯里蘭卡爆發金融風暴與政治危機,巴基斯坦及孟加拉也出現金融危機跡象。美元強勢走升同時帶動亞幣貶值,8月8日至9月8日日圓、韓元、人民幣及新臺幣,貶幅分別高達6.3%、5.9%、3%及2.9%,令人擔憂1997亞洲金融風暴是否重演。

其中,面臨保7壓力的人民幣最受關注,畢竟大陸經濟體量及國際經貿影響力都非常大,特別是大陸作爲新興市場領頭羊,人民幣一舉一動,都緊緊連繫着這些國家外貿與匯率表現,更是動見觀瞻。瀕臨破7保衛戰的人民幣,還能不能扮演支撐新興市場經濟的中流砥柱角色,備受矚目。

北京並不樂見人民幣急貶,這對經濟維穩不利,甚至可能成爲一枚未爆彈。近日人行無預警調降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從8%降至6%,就在逼使金融機構釋出美元,進而阻貶人民幣。成效如何還有待驗證,但人行已擺明出捍衛人民幣的決心。

阻貶人民幣有利經濟維穩,但需要同時思考「代價」。美元獨強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大陸是否有必要逆市場趨勢?尤其這波人民幣貶勢,相較2015年811匯改與2018年中美貿易戰那兩波破7走勢,背後原因大爲不同。前兩波主要是人爲因素造成,這一波則是市場力量驅動,逆趨勢與市場對做,必吃力不討好。

當前大陸還有房地產、疫情防控與經濟下行等多方問題,蠟燭多頭燒,必須妥善分配資源,更不要讓自己陷入父子騎驢窘境。美國加速升息當下,如果貨幣寬鬆是維穩經濟必要手段,就不需太在意人民幣貶值。畢竟現階段大陸政策重心,還是以穩經濟,同時推進產業升級轉型,爲下一波經濟成長奠定基礎爲重。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不同政策之間,本來就存在衝突與矛盾,也會面臨優先順序問題,成本效益的決策思維非常重要。短期人民幣急貶,確實對維穩經濟帶來困擾,但把時間稍微拉長,年初迄今人民幣貶幅不過8.7%,對比日圓20.2%、韓元14.4%及新臺幣10.4%,超過兩位數的貶幅,其實不算嚴重。

放眼長遠國際地位競逐

除此之外,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7月人民幣全球支付佔比持續攀升至2.2%,連續3月走高,顯示人民幣貶值並未對大陸對外經貿,造成實質負面衝擊。現階段北京應該放在首位處理的,不是匯率或資金外流問題,而是嚴峻的消費弱化,及其所帶來的成長動能不足問題。貨幣與經濟一體兩面,經濟好,貨幣自然不會弱;經濟不好,貨幣也不會強到哪。只要經濟成長動能恢復,人民幣自然由貶轉升。

美國超級鷹派將持續升息,美元還會繼續強勢一陣子,加上亞幣競貶效應,人民幣恐難保7,資金外流壓力也會加重。但北京不需要過度反應,也不用刻意干預。在短期政策取捨上,經濟成長動能問題優先順序,明顯高於人民幣。更不用說,放眼人民幣的未來,要在乎的不是短期升貶走勢,而是長遠的國際地位競逐,需要長期經濟底氣的支撐。

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啓動,人民幣市場化與國際化一直是大陸努力追求的長遠目標。近年來雖受制於經濟表現與美國製裁壓力,國際化進程有所停滯,但不表示這個目標已不重要。未來如何在經濟託底下,加速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目標,是大陸領導階層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