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新冷戰的第一場博弈

旺報社評

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聚焦「疫苗外交」,透露新冠疫苗不僅攸關防疫成敗,在美中對抗格局下,更成爲地緣政治戰略物資,美、中兩強企圖藉疫苗供應提高國家影響力國際地位。大陸表現積極,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法勒示警中國的「疫苗外交」攻勢造成美國影響力的敗退,美國總統拜登對此嚴肅面對。

中國扮演國際公共財提供者

Quad在會後的《共同聲明》中表示,美國將資助印度藥廠Biological E. Ltd,在2022年底前生產最少10億劑疫苗。日本亦將通過國際合作機構(JICA)向印度提供日圓貸款協助疫苗製造達標,使印度成爲足以抗衡中國的「疫苗強國」。Quad的聲明意味着,美國、英國及德國等西方大國家無力比照中國,大舉向他國捐贈疫苗,轉而操作印度疫苗與中國疫苗分庭抗禮,以維繫自身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新冠疫苗的研發、生產及分配不僅是公衛或醫學的專業知識,更是代表美、中在維繫或爭取權力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落入知識與權力的國際政治話語解構

中、印皆聲稱,向他國捐贈疫苗或推動有關疫苗國際合作別無政治考量,大陸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全國人大記者會上,迴應美、日等國質疑中國利用新冠疫情大搞「疫苗外交」時表示,「無論是中國疫苗,還是外國疫苗,只要安全可靠,就是好疫苗」,疫苗應是全球公共產品,當造福全人類。在新冠防疫中,中國轉身扮演國際公共財的提供者,牽動後疫情時代全球化路徑與規則的形成。

截至目前爲止,中國對69個具防疫急迫性的開發中國家無償提供疫苗援助,並向43個國家出口疫苗,其中包括歐盟(EU)成員國匈牙利。此外,中國亦授權新冠疫情嚴峻的義大利生產中國疫苗。歐盟對27個成員國無法公平分配疫苗,接種進度遲緩,引起成員國不滿,其他歐盟國家有可能轉而接受中國疫苗,以解防疫燃眉之急,新冠疫苗提供了中國對歐外交的絕佳機會。

新冠疫苗接種後,中國並將與這些國家相互承認「國際旅行健康證明」(疫苗護照),率先重開國境,透過人員往來,擴大經濟及政治勢力範圍,並取得影響力,創造有利於「一帶一路」開展的國際環境。

臺、日無視危機 溫存現實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認爲,49個富裕國家已注射超過3900萬劑疫苗,但非洲有貧窮國家至今僅獲得25劑疫苗,形容此種不平等的分配政策令全球面臨「災難性的道德失敗」。美國爲確保民衆優先施打,至今限制疫苗出口,致使數千萬劑未獲美國食藥署(FDA)覈准的AZ疫苗囤貨於美國倉庫內無法轉供他國。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國更是搶購量居冠,超過人口所需的劑量

美國杜克大學推估,至2023甚或2024年以前,恐怕皆難有足以覆蓋全球人口的疫苗數量,何況尚有供不應求的疫苗遭富國攔截的分配失靈問題,及美、中在「疫苗外交」上的針鋒相對。新冠疫情激化美、中競爭,而激烈競爭的中美關係平添防疫上各國力拚羣體免疫的困難。

回顧冷戰時期WHO設立「根除天花項目」(SEP)的歷史,由美國提供大部分經費,蘇聯承擔疫苗供應,最終天花於1977年得到控制,實現「零天花」(smallpox zero)的目標。反觀當前美、中對抗無限上綱,「疫苗外交」如火如荼,美、中正將全球帶向比「冷戰」更危險的國際政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示警,美、中衝突較5年前更有可能發生。美、中是否有足夠的經驗與智慧持續的「鬥而不破」,一直「冷戰」下去,而不衝突?此問題越來越具挑戰性

美國總統拜登稱無意使美中對抗升高爲「冷戰」,但將中美關係描述爲「新冷戰」在現實的國際關係中似乎司空見慣。美中「疫苗外交」角力見證「新冷戰」遠較美蘇「冷戰」更具「零合」競爭下的衝突性

「太平洋第一島鏈」曾是美國領導資本主義國家抵禦以蘇聯爲首之共黨圈國家擴張的固若金湯防線,爲身處島鏈的臺灣與日本帶來繁榮與和平,但位於美中「激烈競爭」震央的日本與臺灣恐怕難以「冷戰」的歷史經驗溫存於現實,而不自知危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