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政冷經熱的矛盾關係

旺報社評

拜登上任以來,並未如外界期待改善對華關係,反而延續川普時代作法,繼續抗中路線。這不只讓中美競爭更趨白熱化雙方協商與合作的空間也可能受到限縮。在就職百日演說上,拜登屢屢提到,中國快速崛起,將成爲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最大挑戰,強調中美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單純的全球經貿主導權爭奪戰,而是民主制度極權專制的世紀對抗。中美兩國高度競爭關係,將是未來的新常態

政治劍拔弩張經貿卻緊密

拜登的談話,透露中美關係是回不去了。只是,雙方檯面上劍拔弩張,檯面下卻是不同的兩樣情。彭博資訊最新統計,今年以來陸企透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在美上市規模高達66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8倍。知名金融數據服務商Dealogic進一步指出,如果在IPO基礎上,再加計股票增資與可轉換債發行金額,今年1~4月,陸企在紐交所那斯達克市場籌集到的資金規模,更創下歷史紀錄的110億美元。這代表檯面上政治針鋒相對,檯面下龐大的市場誘因,繼續驅動陸企跨海赴美吸金,美國也沒有對陸企關門。

不只金融市場,中美雙邊貿易往來也呈現愈來愈緊密的關係。根據中國商務部4月中的統計,今年第一季中美貿易高速成長,對美出口規模1192億美元,高於去年的第一及第二大貿易伙伴東協(1051億美元)與歐盟(1102億美元),年增率74.7%,更遠勝東協的37.1%及與歐盟56.7%。而由此衍生的對美貿易順差高達726億美元,佔整體比重超過6成。就算美國額外課徵7.5~25%不等總額將近4000億美元的關稅,但中國商品對美國企業及民衆而言,仍具有高度的比價優勢與吸引力,難以被他國貨品所取代。

顯然地,從2018年3月川普揭開中美對抗的序幕以來,美方處心積慮透過加重關稅、重組供應鏈科技制裁等各式各樣手段,想要逼迫大陸就範、遏制中國崛起,但成效不彰,甚至逐漸反噬自己。美國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就明白指出,對大陸出口產品增加的進口關稅,爲美國製造業平白增添約800億美元的額外成本,也對美國經濟產生巨大負面衝擊。更重要的是,市場對於美國針對大陸的各式挑釁與制裁行爲,並不埋單。該做的生意、該下的訂單、該募資的案件,一件也沒有少,甚至還大幅成長。

近期很多與大陸往來密切的美企,包括知名的高通英特爾、超微等跨國企業,都迫切希望美商務部在晶片出口禁令上鬆綁。而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更強烈建議,拜登政府不能再走川普時代的老路,而是應該加速批准美企對華爲等陸企的供貨許可。同樣地,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也呼籲,全球半導體的創新突破,絕非建立在政府對晶片技術的出口限制上。美國半導體企業一旦失去大陸市場的營收,將很難從其他市場補足,甚至可能將進一步降低相關美企的研發能力與經費來源。

基於市場法則良性競爭

上述案例都清楚說明,基於比較利益、專業分工的市場法則,中美兩邊企業都在嘗試突破當前美方政府所設下的政治藩籬。尤其是面對美國處處掣肘的陸企,更是充分展現出十足底氣,想方設法在逆境中突圍。擁有科技含量與創新技術的新創,加快赴美上市募資腳步,是一種做法。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積極跨足海外併購投資與策略聯盟,又是另外一種做法。3月初,面對日本政府的雜音,騰訊依舊決定出資超過650億日圓,入股日本最大電商平臺樂天,成爲大股東;而同時間,日本二手電商獨角獸Mercari爲進軍大陸消費市場,也選擇與阿里巴巴策略合作,都是鮮明的例證。此也顯露出,驅動企業前進的,不是政府力量,而是市場誘因。

中美對抗已邁入第4個年頭。拜登雖然不像川普,動不動就威脅要制裁大陸,但雙方直來直往的競爭,恐難以避免。激烈競爭的新常態下,雙方都需要正確認知,競爭須奠基於市場誘因之上,而不是透過政治力量,假競爭之名行對抗之實。基於市場法則的競爭是良性競爭,有利於人類共同福祉,違背市場法則是鬥爭,鬥爭將以人民福祉爲代價。如能在競爭中融入更多合作元素,減少對抗衝突,相信不只是中美兩國企業所樂見,更將是全球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