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自建自主供應鏈是禍不是福

旺報社評

中美兩國都想打造關鍵零組件(尤其是半導體產業)自主供應鏈,早已不是新聞。美國積極拉攏臺積電赴美設廠,中國則傾全國之力扶植自己的半導體產業,歐盟與日本等諸多國家也都決定加強或恢復自身半導體的供應能力。但從全球供應鏈與成本效益角度來看,自建「自給自足」的供應鏈,不管是在前期投資或後期營運成本上,都將付出相當昂貴的代價,這對全球經貿與產業發展而言,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與美國半導體協會(SIA)共同發佈的《強化不確定時代下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報告就明白指出,過去3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能夠持續在科技上創新,同時創造龐大的經濟價值,就是奠基於比較利益專業分工的全球供應鏈架構。在這個架構下,美國側重於研發設計銷售,日本與荷蘭專注材料與設備的提供,臺灣南韓及中國大陸則是聚焦於生產與製造。各國業者在錯綜複雜的供應鏈上密切合作,才能開創現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盛世榮景

不過在專業分工過程中,部分供應鏈環節高度集中於單一地區,如7成以上製造產能位於東亞、72%光阻劑原料由日本提供、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由荷蘭廠商獨佔等等,無形中也暴露出「單點失效、全部失效」的集中性風險。世界處於威脅如此強烈的環境,各國打算自建自主供應鏈、分散市場風險,確實不難理解。但BCG與SIA的這份報告也提醒,倘若美、中、歐以及臺、日、韓這四大地區執意建立自主供應鏈,則將爲當前整體半導體產業帶來要價不菲的額外成本。

美國全球角色弱化

在不計投資失敗成本與產能可能過剩的前提下,光是包括資本支出及研發的前期投資,成本預估就要0.9兆到1.2兆美元左右,而每年增加的營運成本粗估則約450億到1250億美元。更不用說,伴隨這個過程,整體半導體產品價格大概將上漲35%到65%,這都是額外要付出的高昂成本。顯然地,由中美科技對抗所衍生出的半導體供應鏈風波,正在摧毀國與國之間的互信基礎,也徹底破壞過去全球專業分工所帶來的比較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戰下的自主供應鏈不但會讓成本飆升,更將導致經濟脫鉤與產業退化,後果更嚴重。美國商會(USCC)與榮鼎諮詢公司(Rhodium Group)共同發佈的《瞭解美中脫鉤:總體趨勢與產業影響》報告指出,一旦中美經濟脫鉤,不只會影響到美國生產力創造力,美企也可能失去進入大陸半導體市場的機會,此將導致美國半導體產業損失540億至1240億美元產值,並衝擊10萬個就業機會。長期以往,美企將喪失規模經濟效益與研發創新優勢,而美國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角色也將跟着被弱化。

這樣的結果一點也不意外。因爲資源有限,自建供應鏈所產生的巨大成本勢必形成排擠效應,排擠掉原先可能用在研發創新的資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失去大陸這個龐大市場,全球將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馬上填補。根據大陸海關統計,2020年大陸積體電路晶片進口金額超過3500億美元,佔全球晶片進口比重高達7成。大陸市場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即使以個別企業來看,也是如此。例如,受到美國對華爲銷售禁令的影響,執全球晶片設計牛耳高通,2020年在大陸出貨量就驟減近5成,大陸市佔率也從2019年的38%降至2020年的25%,不只降幅高達13%,也被聯發科反超車。

中美應各自發揮優勢

硬要各自爲政發展半導體產業,活生生拆解現行供應鏈模式,招來的將是禍,而不是福。也就是說,針對半導體供應鏈部分項目過度集中,部分市場風險分散,無可厚非,但絕對不能因噎廢食。特別是對中美兩國來說,堅持打科技戰,最終是兩敗俱傷。解鈴還須繫鈴人,中美雙方若能以經濟爲重,早日解決貿易紛爭,在現行供應鏈基礎上,各自發揮優勢,相信對彼此都是最好的結果。當然,對臺灣也最有利。